正文 第1章 做人成事戒律(1)(1 / 3)

一戒:居功自傲

有了功勞要謙虛一點,不要驕傲自大,不要把功勞獨占,以免引起別人猜忌。“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必成大器。”動不動就居高自傲的人是不會有好下場的。

驕傲如滿月,日漸可缺;謙虛如新月,日漸圓明。驕傲的領導者總以為自己有學識,有能力,然而驕傲的人真正原因是無知。請記住列夫·托爾斯泰的巧喻:“如果把一個人的真實能力比作分數值,那麼他的自我評價就是分母;分母越大,分數值就越小。”

一個領導者更應該不居自驕。居功自傲的領導看不到別人的長處,也不明白自己的短處,常常以自我為中心,聽不進忠言逆耳,把自己禁固在一個狹小的範圍內,做事常常脫離實際,這樣的領導,很能開脫自己的事業。一個優秀的領導總是謙虛謹慎的,虛心學習他人的長處,不斷改進和彌補自己的短處,能夠耐心的聽取不同的意見,綜合各種意見,做出正確的決策。

曆史上很多領導者就是不懂得謙虛謹慎,而喪失了權力,更有甚至,喪失了自己的生命。

韓信,淮陽人。少時家窮,常乞食於人,但是卻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人不因小不忍而亂大謀。這些從“出人跨下”和“青水一戰”就足可以看出。

韓信在少年時期就表現出寬廣的胸懷。一次,有一個當地青年想當眾侮辱他,就在眾人麵前對他說:“你長得雖然高大,卻常佩刀帶劍,這是因為你膽子小。你若不怕死,就用劍將我刺死;你若怕死不敢刺,就從我兩腿之中鑽過去。”韓信看了那人一眼,就從他跨下鑽過去了。後來韓信被封為王,返回家鄉之後,還特意封了那個曾經侮辱他的那個人為中尉。這足可以看出韓信不因小忍而亂大謀,是一個有能力的人。

公元前205年,韓信長大後在劉邦手下效勞。一次,劉邦任韓信為左丞相,命他派兵攻打魏、越、齊等國。韓信先率奇兵偷渡黃河,襲取了魏都,平定了魏國。接著他又領兵進攻趙國,韓信將士兵背水結陣,另派2000騎兵襲擊趙軍後方。趙軍見對方背水結陣,犯了兵家大忌,就傾巢出動。令趙軍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韓信的軍隊背水結陣,因後無退路,“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以一當十,頑強衝殺,打得趙軍落花流水,大敗而逃。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背水一戰。不久韓信又率軍破了齊國。進攻楚國時,他又組織人從四麵高唱楚歌,破了楚軍,楚國滅亡。

但隨著韓信屢建戰功,他也表現出了居功自傲的情緒。劉邦看出了這一點,就奪了韓信的兵權,並將其便相軟禁。之後,韓信對劉邦怨恨不斷增加,長期抱病不朝,在與大臣交往中持才自傲,羞於與其它大將為伍,連劉邦也不放在眼裏。韓信對漢朝的功勞,是無人能比的,但是他不能“學道謙讓,不伐其功,不矜其能”反而居功自傲。最終被迫圖謀造反,導致了可悲的結局。

在曆史中,也有不少懂得謙虛謹慎的人。

郭解,是西漢的一位俠客,為人行俠仗義,在當時很有聲望。有一次,洛陽某人因與他人結怨而心煩,多次央求地方上的有名望的人士出來調停,對方就是不給麵子。後來他找到郭解門下,請他來化解這段恩怨。

郭解接受了這個請求,親自上門拜訪委托人的對手,做了大量的說服工作,好不容易使這人同意了和解。照常理,郭解此時不負人所托,完成這一化解恩怨的任務,可以走人了。可是郭解並沒有就此了事,他棋高一著,用更巧妙的方法來處理此事。

一切講清楚後,他對那人說:“這個事,聽說過去當地許多有名望的人也來調解過,但都沒有調解成。這次我很幸運,你也很給我麵子,我把這件事解決了。但我畢竟是個外鄉人,占這份功勞恐怕不好。本地人出麵不能解決的問題,由我這個外地人來解決了,未免會使本地那些有頭有臉的人感到丟麵子啊。”他進一步說:“這件事這麼辦:請你再幫我一次,從表麵上讓人以為我沒辦成,等我明天離開此地,本地幾位頭麵人物還會上門,你把麵子給他們,算是他們調解成的,好不好?拜托了!”

郭解很懂得照顧別人的麵子,因為他知道,那些當地的頭麵人物是愛麵子的人。如果得罪了他們,以後還怎麼在這裏混?所以自己還是當個幕後英雄,成全他們的美名吧。

明朝的王守仁平定了寧王朱宸濠的叛亂以後,權奸江彬等人嫉恨他的功勞,散布流言蜚語說:“王守仁以前是與朱宸濠同謀的,等到已經聽說各路大軍開始征伐了,才擒拿了朱宸濠以自脫。”王守仁聽了這種傳說,於是把朱宸濠交給了協同參戰的張永,使皇帝能夠親獲朱宸濠,滿足自己禦駕親征、生擒逆首的虛榮心。後來張永也在皇帝麵前極力稱讚王守仁的赤膽忠心和謙遜讓功的美德,皇帝明白了事情的真相,於是赦免了王守仁。

龔遂是漢宣帝時代一名善良能幹的官吏。當時渤海一帶災害連年,百姓不堪忍受饑餓,紛紛聚眾造反,當地官員鎮壓無效,束手無策,宣帝派年已七十餘歲的龔遂去任渤海太守。

龔遂輕車簡從來上任,安撫百姓,休養生息,鼓勵農民墾田種桑,規定農家每戶種一株榆樹,一百棵茭白,五十棵蔥,一畦韭菜,養兩口母豬,五隻雞。對於那些心存戒備,依然持刀帶劍的人,他勸道:“為什麼不把劍賣了去買頭牛,務點正業?”經過幾年治理,渤海一帶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溫飽有餘,龔遂名聲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