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漢宣帝召他還朝,他有一個隨從王先生,請求隨他一同去長安,說:“我對你會有好處的!”其他部屬卻都不同意,說:“這個人,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又好說大話,還是別帶他去為好!”
龔遂說:“他想去就讓他去吧!”到了長安後,這位王先生終日沉溺在醉鄉之中,龔遂每天都見不到他。可有一天,當他聽說皇帝要召見龔遂時,便對看門人說:“去將我的主人叫到我這兒來,我有話要對他說!”一副醉漢狂徒的模樣,龔遂也不計較,還真來了。王先生問:“天子如果問大人如何治理渤海,大人當如何回答?”
龔遂說:“我就說任用賢才,使人各盡其能,嚴格執法,賞罰分明。”
這位王先生連連擺頭道:“不好,不好!這麼說豈不是自誇其功嗎?請大人這麼回答:‘這不是小臣的功勞,而是天子的神靈威武所感化!’”
龔遂接受了他的建議,按他的話回答了漢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興,便將龔遂留在身邊,加官晉爵。
還有一個例子:唐朝元和年間,大將李恕平定了蔡州叛亂,將叛將李元濟活捉,為國家立了一件大功。他的上司、招討使裴度來淮西檢查工作,李恕讓軍隊整齊列隊,十分莊嚴地出城迎接,他還跪拜於道路邊。裴度正想謙躬避讓,李恕阻止說:“蔡州人野蠻強橫,不知道尊卑之節、上下之禮已經有幾十年了。請裴公借此機會讓他們看一看,讓他們了解朝廷的尊嚴。”裴度這才接受了李恕的大禮。
李恕立了大功以後,態度謙虛,心裏裝著領導,領導能不喜歡這樣的下屬嗎?
謙虛是一種美德,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德。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有謙虛的美德,人們有許多這方麵的格言警句啟迪後人。如“謙受益,滿招損”,“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仰麵花”,“百尺竿頭,還要更進一步!”
事實上也是如此,沒有一個人能夠有驕傲的資本,因為任何一個人,即使他在某一方麵的有所成就,也應該謙虛謹慎,因為它會讓你樹立良好的形象。
同時,謙虛也是禮貌的表現。禮貌的本質是表示對別人的尊重和友善,這種心理需求,是超越時代的,是永存的。然而,一個人如果隻懂得禮貌的形式,卻沒有謙讓之心,那麼,他不會真正懂得禮貌,謙讓也是謙虛、平等的表現,是禮貌的重要內涵。謙虛禮貌包含著我們的祖先對自然文化的驕傲和自豪,是優秀領導者之所以成為領導者的根本特征之一。
二戒:有才無德
德和才同等重要,決定著一個人的品位和構架。一個有才無德的人,縱有滿腹才華,也許能夠獲得局部的成功,但最終依然會被人們所唾棄,被人們看不起,更別說成就一番事業了。一個有德無才的人,當然會受到人們的尊重,大家都很喜歡他,但如果把他放在領導崗位,由於知識淺薄,不能處理各種事務,也將不能勝任領導職務。無德無才的人,權力對於他來說,是可望而不及的,一是人們不會擁戴他,二是自身沒有這種素質。當然,凡事也有例外,如果有人靠著某種關係走入了權力場中,那他最終也很有可能成為權力的犧牲品。
隋唐時代的徐世勣,是李密部將,甚得李密重用。武德二年(619),李密被王世充打敗,率部投降李淵。他原來所轄之地東至於海,南至長江,西到汝州,北到魏郡,由徐世勣據守。於是徐世勣對長史郭孝恪說:“魏公(李密)既然歸順大唐,我們現在據有的這些地方,是魏公所統轄的。如果上表獻給大唐,即是趁主人失敗的機會,自己為自己表功,以求取富貴,我認為這是非常可恥的事情。現在應該具錄州縣名數及軍人戶口,彙集起來啟奏魏公,讓魏公自己獻給大唐,那麼這就是魏公的功勞了。”於是派使者啟告李密。
使者剛到時,唐高祖聽說徐世勤沒有上表,隻有書信給李密,感到很奇怪。使者把徐世勣的意思告訴唐高祖。唐高祖高興地說:“徐世勣感德推功,確實是個非常純正的人。”於是對他大加重用,授他黎陽總管、上柱國、萊國公。不久,又加右武侯大將軍,改封曹國公,賜姓李氏,因避太宗李世民的諱,改名李勣。
李密是徐世勣的老領導,李淵是徐世勤的新領導。對於一些見風使舵的人來說,老領導不得勢了,他們馬上就會轉向新領導示好,這種人走茶涼的事太多了。徐世勣的確是個很正直的人,這樣的人不管到哪裏都是可以信賴的中堅力量。
李勣本來是在瓦崗寨做事,以前的上司是翟讓,後來換了李密,現在李密歸唐,他的上司又變成了李淵。崗位變了,上司變了,但李勣的人品沒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