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戒:輕舉妄動
在時機還不成熟時,領導者切忌輕舉妄動。輕舉妄動,隻憑自己的意念和好惡,頭腦一發熱,想當然行事,給你的事業造成重大損失,甚至會讓你走向權力的深淵。一個優秀的領導者,做事前知道深思熟慮,三思而後行。特別是在一些重大問題上,他們懂得如何來把握,不該動時,絕不會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意氣用事。
曆史上這種輕舉妄動的人,大有人在。李密歸唐後又感到不得誌,又想反唐。可他忘了,此時再另立山頭為時已晚,時機不再,他實在沒有太多的資本。“權力欲”太盛,可能會燒傷自己。權力欲超出了自己的實際能力,可能是個悲劇。
魏公李密被王世充擊敗後,投奔了唐高祖李淵。他對部下說:“我曾擁兵百萬歸唐,主上肯定會給我安排要職的。”可是,李密歸唐後,李淵隻是任命他為光祿卿、上柱國,封他為邢國公,都是些虛職,與他的期望相去很遠,使他大失所望。
朝中很多大臣對李密表示輕視,一些掌權的人還向他索賄,也使他內心煩躁不滿。自視甚高的李密怎麼能忍受這種境遇?他的理想是當王,可是在人手底下,這怎麼可能呢?
他的鐵杆追隨者王伯當和他談及歸唐後的感覺時,也頗有同感。他對李密說:“天下之事仍在魏公的掌握之中。東海公在黎陽,襄陽公在羅口,而河南兵馬屈指可數。魏公不可以長久待在這裏。”
王伯當的話正中李密之意。李密便想出了一個離開長安的計策。這天,李密向李淵獻策說:“山東的兵馬都是臣的舊部,請讓臣去招撫他們,以討伐東都的王世充。”
李淵立即批準了李密的請求。許多大臣勸李淵說:‘“李密這人狡猾而好反複,陛下派他去山東,猶如放虎歸山。他肯定會割據一方,不會回來了”
李淵笑著回答道:“李密即使叛離,也不值得我們可惜。他和王世充水火不容,他們兩方爭鬥,我們正好可以坐收其利。”
李密請求讓過去的寵臣賈閏甫和他同行,李淵不僅一口答應,還任命王伯當做李密的副手。臨行時,李淵設宴送行,他和李密等人喝了一杯酒,李淵說:“我們同飲這杯酒,表明我們同一條心。有人不讓你們去山東,朕真心待你們,相信你們不會辜負朕的一番心意。”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十二月,李淵讓李密帶領手下的一半人馬出關。長史張寶德也在出征人員的名單中。他察覺了李密的反意,怕李密逃亡會連累自己,便秘密上書李淵,說李密一定會反叛。李淵收到張寶德的奏章,才改變了自己的想法,後悔讓李密出關。但他又怕驚動李密,便馬上派使者傳他的命令,讓李密的部下慢慢行進,李密單騎回朝受命。
李密對手下的賈閏甫說:“主上曾說有人不讓我去山東,看來這話起了作用了。我如果回去,肯定被殺。與其被殺掉,不如進攻桃林縣,奪取那裏的糧草和兵馬,再向北渡過黃河。如果我們能夠到達黎陽,和徐世勣會合,大事肯定成功。”
賈閏甫說:“主上待明公甚厚,明公既然已經歸順大唐,為什麼又生異心呢?退一步說,即或我們攻下桃林,又能成什麼氣候呢?依我看,明公應該返回長安,表明本來就毫無異心,流言自然就不起作用了。如果還想去山東的話,不妨從長計議,再找機會。”
李密聽賈閏甫的話不順耳,生氣地說:“朝廷不給我割地封王,我難以忍受。主上據關中,山東就是我的。上天所賜,怎能不取,反而拱手讓人?賈公一直是我的心腹,現在怎麼不和我一條心了呢?”
賈閏甫流著眼淚回答道:“明公殺了司徒翟讓,山東人都認為明公忘恩負義,誰還願意把軍隊交給明公呢?我若非蒙受明公的厚恩,怎麼肯如此直言不諱呢?隻要明公安然無恙,我死而無憾!”
李密聽了怒氣衝天,舉刀就砍向賈閏甫。王伯當等人苦苦勸諫,李密才住了手。賈閏甫僥幸不死,就逃到熊州去了。王伯當也勸李密作罷,李密仍然不聽。王伯當於是說:“義士的誌向是不會因為存亡而改變的,明公一定要起兵反唐,我將和明公同生共死,不過恐怕隻能是徒勞無益而已。”
於是,李密殺了朝廷的使者。第二天清晨,奪取了桃林縣城。
李淵知道後,派軍隊進擊李密。在熊耳山,李密遭到伏擊,他和王伯當在混戰中都被殺死。
李密是個野心家,他本來是跟隨楊玄反隋的,後來兵敗投奔了翟讓的瓦崗軍,為取得瓦崗軍的領導權,他設計殺了翟讓,大權獨攬,擁兵百萬。與洛陽的王世充作戰失利後,李密帶了兩萬多人歸順李淵,他手下的徐世勣、魏征等人都可以甘當人臣,安心地為唐朝做事,可他不甘心,因為他自視甚高,覺得自己有王者氣象。而且,他相信圖讖,認為李家坐天下的說法指的是他,而不是李淵。
歸順唐朝以後,就應該擺正自己的位置,適應角色的轉變。可是,他的權力欲太強,使他做出了錯誤的判斷,不合時宜地企圖“另立中央”,終於招致殺身之禍。
李密歸唐之後感覺不得誌,又企圖出來單幹,可他沒有想到,此時的時機不合適,大唐當時平定天下的趨勢已很明顯,天下將定,李密此時另立山頭的時機已失。再者,李密殺了翟讓之後,讓很多人冷了心,失去了很多支持者。不占天時,不占人和,怎麼能成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