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演——形象是演出來的(5)(1 / 3)

回到機場後,他要求見一見這位機械師。那位年輕的機械師為所犯的錯誤而極為難過,正淚流滿麵地等待鮑勃暴風驟雨般的痛責。

但鮑勃並沒有一句責怪之詞,他用手臂抱住那個機械師的肩膀,溫和地說:“不要太難過!這種事誰也不希望發生,但它有時的確免不了會發生。為了證明你不會再犯錯誤,我要你明天保養F-51飛機。”

是的,在任何時候,我們都有必要記住,批評的目的是為了對事情有所改善,而不是為了發泄情緒。如果我們不能確定批評能改善什麼,就不要批評;如果我們確定即使不使用批評,事情也會得到改善,就不要批評。

◆說“你錯了”的一個原則和三個要素

假如事情到了不得不說“你錯了”的地步,應遵循一個原則,即對事情有好處又不傷害對方的自尊。如《菜根譚》雲:“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

應滿足第一個要素是:讓對方明白你的好意。你指出對方的錯誤,到底是為了貶低他抬高自己,還是為他好?他也許並不明白。所以,你要設法讓他感到你的好意。此外,講話時態度一定要謙和誠懇,用語不能激烈,否則對方就會以為你在教訓他;也不必過於委婉,否則他會認為你惺惺作態。

第二個要素是:選擇適當的場合和時機。原則上講,要在對方情緒比較穩定時指出他的不足之處。人在情緒不正常時,可能什麼也聽不進去。此外,最好避開第三者,以一對一方式進行,以免讓他產生當眾出醜的感覺。

第三個要素是,不要進行比較。指出對方的錯誤,要就此論事,不要拿他跟別人比較。“人比人,氣死人”,這隻會讓對方產生強烈的反感。

此外,我們也不妨試著了解犯錯的當事人,試著理解他為什麼會犯錯。這比批評更有益處,也更有意義得多;而這也孕育了同情、容忍,以及仁慈。

哲人這樣說:“全然了解,就是全然寬恕。”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不僅是為了收獲某些成果,也是為了收獲好心情。

無論別人指責我們的錯誤,還是我們指責別人的錯誤,都對好心情沒有好處。

既然如此,我們沒有必要執著於對或錯,不如圓滑一點,按照對事情和心情最有好處的方式來做。

四千年前,古埃及阿克圖國王在一次酒宴中對他的兒子說:“圓滑一點。它可使你予求予取。”

兩千年以前,耶穌說過:“盡快同意反對你的人。”

換句話說,不要對別人的錯誤過於敏感,不要執著於所謂正確的意見,不要輕易刺激任何人。

如果你要使別人同意你,應當牢記的一句話就是:“尊重別人的意見,永遠別說你錯了。”

以尊重為出發點

“沒有誰必須要成為富人或成為偉人,也沒有誰必須要成為一個聰明的人。但是,每一個人必須要做一個誠實的人。”

一位雜誌社的高級主編介紹他選稿的經驗時說,他拿起每天送到他桌上的數十篇小說,隻要讀幾段,就能感覺出作者是否喜歡和尊重別人。“如果作者不喜歡別人,不尊重別人,別人就不會喜歡他的小說。”他說,“我現在所告訴你們的,跟你們的牧師所告訴你們的,是完全相同的東西。但是,請記住,你必須對別人感興趣,如果你要成為一名成功的小說家的話。”

不僅寫小說是如此,待人處世尤其如此。因為我們的人生就是一幅作品,讓人喜歡還是讓人討厭,全取決於我們對別人的態度。

◆尊重比是非更重要

待人接物,當以尊重為出發點。尊重別人的人格,尊重別人的利益,你就握有了一張進入別人心靈的通行證,你將無往而不利。

一天下午,一位外國客人氣衝衝地走進一家飯店的經理室,嚷道:“剛才我在門口滑倒,扭傷了腰。地板這麼滑,你們得負責任!”

一般人遇到這種情況,也許會想:你自己不小心摔了一跤,卻來找別人負責,簡直是無理取鬧。這麼一想,在處理問題時肯定就不會那麼客氣了。但這位訓練有素的經理卻知道,當客人心懷不滿時,談論對與錯是毫無意義的,首先要保持尊重的態度,然後才能讓他平靜下來。他和顏悅色地說:“在抱歉!您的腰不要緊吧?我馬上領你去醫務室,請稍等一下。”

經理請外國客人脫下腳上的鞋,換上一雙新鞋。他將外國客人的鞋悄悄交給一位服務員,讓她去找人修理。然後經理領著外國客人去了醫務室。經檢查,並無大礙,外國客人的情緒已平複下來。經理又請他去經理室喝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