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拍——感情是拍出來的(3)(1 / 2)

有一點曆史知識的人都知道,古代的名人誌士哪一個不是滿腹經綸?哪一個不是才華橫溢?可是許多人到頭來卻落了一個報國無門的結局。如屈原、陶淵明、劉禹錫、李白、白居易……為什麼呢?因為他們處事缺少圓滑,隻知犯顏直諫、良藥苦口,卻不懂得“在總結成績的基礎上找差距”,舍不得說人幾句好話。

西漢司馬遷遭受“腐刑”就是一例。當時,漢武帝派名將李廣的孫子李陵率五千步兵抗拒單於的八萬騎兵。李陵在雙方力量懸殊較大的情況下奮力拚搏,兵死過半,且戰且退,終因寡不敵眾而被迫投降。漢武帝得知後十分憤怒,朝中文武百官對李陵的招降也是義憤填膺。

漢武帝問太史公司馬遷對此事的看法。司馬遷和李陵素無來往,隻是憑借自己的正直正麵回答了皇上的詢問:“李陵事親孝,對士信,常奮不顧身赴國難,這是他一貫的表現,有國士之風。如今不幸失敗,那些擁妻抱子的官員隻知責備其短,實在使人痛心。李陵率領步兵不滿五千,深入匈奴腹地,抗擊數萬強敵,卻能重創匈奴,實在難得。李陵轉戰千裏,箭盡路絕,戰士張空弓冒白刃,用拳頭與強敵進行肉搏。李陵的部下如此出力,雖古代名將亦不能超過。他雖然失敗了,但是其重創敵人的業績也足以激勵天下。我以為李陵沒有戰死,可能是想立功贖罪。”

司馬遷認為李陵不是怕死而是想立功贖罪,是根據情理來猜測,未必沒有道理,但也未必是對的。總之他找不到確鑿的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主要的問題是,他逆了皇帝和眾大臣的意,等於得罪了一大批人,結果他慘遭“腐刑”。

在當時那種強調“文死諫,武死戰”的背景下,替一個叛徒辯護又沒有確鑿證據,是很輕率也很危險的。因為他的觀點適於為每一個叛徒辯護。假如他說話委婉一點,語氣不是那麼肯定,也不直接跟皇帝及眾大臣的觀點對抗,先拍一通馬屁,稱讚皇上如何如何英明,對這件事的看法要以皇上的觀點為準,然後提出自己的猜測,他或許就不會有如此的遭遇。司馬遷後來對此後悔不已。他曾這樣寫道:“我能寫成此書,將藏之名山,通過適當的人傳給後世。這樣,就可以補償我以前所受的恥辱。”

不但自己的觀點未必正確時,需要圓滑一點,即使觀點完全正確,圓滑也是必要的。首先說話的語氣不能讓人反感,其次還要看這個人是否願意聽逆耳忠言。假如他根本聽不進相反意見,那麼不如閉緊嘴巴不說話。

比如,隋煬帝曾對大臣宣稱:“我天性不喜歡聽相反的意見,所謂敢直諫的人,都自說其忠誠,但是我最不能忍耐。你們如果想升官晉爵,一定要聽話。”遇到一個這樣的主,大可不必較真,平時順著他說幾句就是了,忠心則大可不必。

拍住上司的五個絕活

《道德經》上有一句話:“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意思是聰明的人,平時卻像個呆子,雖然能言善辯,卻好像不會說話一樣,言外之意就是說人要匿強顯弱,大智若愚。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無論中國還是外國,跟上司搞好關係都是重要的,它將直接影響自己是否能獲得表現才能的機會,以及獲得提升的機會,還會直接影響到工作業績——很多事情上司不支持、不配合,是很難辦好的。

要搞好上司關係,一個“拍”字是最簡明有效的手段。你若能拍到點子上,拍得不動聲色,必能讓他高看你一眼。

◆把功勞歸於領導

作為領導,他們要保持自己在集體中的權威地位,對功高蓋主的下屬自然會有一種敵意和警惕,這也是從維護自身利益出發所要求的一種安全感。

所以,聰明的下屬總是將成績歸功於領導。推功表明你目中有人,尊重領導,承認上司的權威地位;也顯示了你對他的支持,並且可以避免因鋒芒過露而使上司感到手中的權力受到威脅。你應明白,上司身邊總需要一些忠心耿耿的追隨者和支持者,一旦他把你當自己人看待,那就等於為你以後的發展打下了鋪墊。

《道德經》上有一句話:“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意思是聰明的人,平時卻像個呆子,雖然能言善辯,卻好像不會說話一樣,言外之意就是說人要匿強顯弱,大智若愚。

李泌在唐代中後期政壇上,是一位頗有點名氣的人物。他侍奉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代皇帝,在朝野上下很有影響。

唐德宗時,他擔任宰相,西北的少數民族回紇族出於對他的信任,要求與唐朝講和,結為婚姻,這可給李泌出了個難題。從安定國家的大局考慮,李泌是主張同回紇恢複友好關係的;可德宗皇帝因早年在回紇人那裏受過羞辱,對回紇懷有深仇大恨,堅決拒絕。事情僵在那裏,正巧在這時,駐守西北邊防的將領向朝廷發來告急文書,要求給邊防軍補充軍馬,此時的大唐王朝已經空虛得沒有這個力量了,唐德宗一籌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