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事一如子貢所料:吳軍與齊軍大戰,大獲全勝,齊軍主帥國書死於亂軍之中。吳軍乘勝進攻晉國。晉軍以逸待勞,擊退吳軍,吳王夫差铩羽而歸。魯國之危頓時解除。
本例中,子貢抓住各說服對象的興趣點,施展如簧口舌,結果把各國首腦人物玩得團團轉,實在是深得控人之道。
◆半誘半嚇,猛灌“迷魂湯”
趨利避害是人的正常心理,無論是以利誘之,還是以害畏之,都是有效的控製手段。若是二者兼施效果當然更佳。對方將像喝了“迷魂湯”一樣,任你支配。
明朝有一位姓張的官員,膽大心細,機智過人。他在某縣任縣令時,有一天,縣衙來了兩位彪形大漢,手裏拿著公文,自稱是錦衣衛的人,來本地辦案。張縣令不敢怠慢,忙將二人請進密室相談。
沒想到,剛進密室,這兩個家夥便拔出刀,架在張縣令的脖子上,重新報上名號。張縣令這才明白,原來此二人乃是被通緝的江洋大盜。
兩位大盜說:“我們來找你,隻是借些錢花,並無意傷你的性命。如果你不老實,那就另說了!我們也不貪心,隻向你商借白銀五千兩,猜想貴縣的庫房,不會沒有這個數目吧?”
張縣令是讀書人出身,手無縛雞之力。在兩位大盜的挾持下,連一點反抗的餘地也沒有。然則,他要是將國庫的銀子送給兩位大盜,將難逃罪責,輕則丟官,重則掉腦袋。左右為難之下,張縣令決定先好言周旋,再見機行事。他裝著很惋惜的樣子,對兩位大盜說:
“你們剛才冒充錦衣衛,我並沒有識破你們,你們為何急忙暴露身份呢?假如你們以公事為名,要求從國庫提取現銀,我哪敢不照辦?這樣對你們對我,不是都省了許多麻煩嗎?”
兩位大盜一聽,言之有理!頓時顯出很懊悔的樣子。
張縣令又說:“錢財是身外之物,你們既已答應不傷我性命,我沒有必要為五千兩白銀冒生命危險。但是,從國庫提取現銀,有一定的章程,需要好幾個主管簽字審批,不是我一人說了算。在簽批過程中,難保沒有人懷疑。你們的身份一旦被人識破,結果我想你們是知道的。”
這話又說在理上,兩位大盜感到這件事確實難成,又不願就此罷手,心裏不免焦躁起來。
張縣令察言觀色,怕他們心急上火,趕緊又說:“即使能僥幸從國庫提出白銀而無人識破,我也脫不了幹係。我願意為你們另設他法,既使你們得到銀子,我也前程無憂。”
兩位大盜忙問:“你有什麼好辦法?”
張縣令說:“我在本縣為官多年,地方士紳還算賣我薄麵。不如我向他們借五千兩銀子給你們。這樣你們得到了想要的數目,我也可以免去監守不力的罪責,豈不是兩全其美?”
兩個大盜認為這辦法很好,又擔心其中有詐。正在猶豫,張縣令又說:“你們肯定不放心讓我出去借銀,我可以找一個可靠的人代辦。我有一個書辦,做事還算穩妥,那些富戶都認得他。我寫好欠條,讓他以我的名義去借銀,肯定沒有問題。不過你們最好把刀藏起來,別讓他看出你們的身份。”
兩位大盜覺得此法可行,便聽從勸告,將刀藏起。其中一人出去,將張縣令所說的書辦叫進來。
張縣令對書辦說:“我犯了一點小錯,被仇家抓住把柄,告上去了。這兩位錦衣衛大人願意從中化解,使我免去罪責。為表示感謝,我決定送給他們白銀五千兩。可惜我手頭無銀,隻好向本地富戶暫借。我要在這裏陪兩位大人,脫不開身,煩你代我走一趟吧!”
說完,張縣令取出紙筆,坐下來寫借條,邊寫邊說,某某比較富,可以借若幹;某某家境一般,不宜多借。他總共寫了七張欠條,累計正好五千兩。書辦接過欠條,轉身出去了。
兩位大盜自始至終留意著張縣令的一言一行,對他寫的欠條也仔細看過,未發現任何破綻,便完全放了心。等書辦出去後,他們跟張縣令隨意聊天,顯得很放鬆。
過了不知多久,書辦帶著七個衣著光鮮的人走進來。他們手裏都抱著一個沉甸甸的布包。兩位大盜以為他們抱著的是銀子,誰知當他們解開布包時,亮出來的卻是兵器。兩位大盜頓時明白中計,可來不及有所動作,已經被製服在地。
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書辦是個很聰明的人,他發現縣令欠條中所寫的七個人,根本不是什麼富戶,而是本地幾個武士,頓時明白了是怎麼回事。於是,他不動聲色地走出去,邀來這幾個武士,將兩個大盜一舉擒獲。
在本例中,張縣令完全摸準了兩個大盜的心理變化,知道他們想要什麼、害怕什麼,並依此設計,既擒獲了大盜,又保全了自己,堪稱高明!
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事例:有些小學畢業生能成為頂尖人士,而有些博士生卻終生碌碌無為。原因在於,前者了解人,懂得從他人的興趣出發考慮問題;後者隻了解書,隻考慮自己的偏好,企圖將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強加於人。
了解對方喜歡什麼,討厭什麼,渴望什麼,害怕什麼,你就能控製對方的心情,牽著他的鼻子轉。有一句話說得好:“了解人性人情,你就無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