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徹底地迷戀上了《論語》,如癡如醉。
飽覽《論語》,是俞敏洪提升管理思想與精神境界最直接的方式。“我的人生經曆已經足夠豐富,最重要的是把人生閱曆升華為個人思想。所以我最近開始重新閱讀《論語》,作了很多批注。”
說到底,儒家哲學是培養踐道者,也就是培育能夠擔當傳播文化使命的特殊階層。堅守一份寧靜與淡定,安頓心靈、升華境界,這是俞敏洪精讀《論語》的收獲。
創業創富17年,俞敏洪一直在苦心孤詣地樹立一種“從絕望中尋找希望”,為理想主義鼓呼的新東方精神,這種精神氣韻足以揭示新東方成功的所有奧秘。變革管理思維,致力於人的進步與發展的公司才是偉大的公司。時下,新東方以及俞敏洪麵對的課題是:如何立足於價值與責任的守望,將“建立在理想主義基礎上的利益實現”進行到底,以及如何通過涵養式有機增長,為利益相關者提供恒久而充實的價值?
2009年11月6日,北京,中關村西區,新東方大廈9層貴賓室,俞敏洪接受了筆者的專訪。當下,市麵上關於俞敏洪的各類書籍版本眾多、不一而足,按照俞敏洪的說法,“那些作者幾乎沒有一個見過我本人,有的作者在寫書的過程中給我打過電話,但我婉言謝絕了大部分的采訪”。
作為新聞記者、財經作家,筆者曆時6年跟蹤采訪報道新東方。6年來曾經為俞敏洪的傳奇擊節稱歎,也曾為新東方的內亂扼腕喟歎。沉溺於駁雜、浩渺的海量信息之中,筆者試圖提煉、歸結出深邃的意蘊與哲理,但知易行難,殊非易事。寫作本書是一個艱辛而快樂的過程。最重要的是,筆者急於將由俞敏洪的思想洋溢而出的感動和感恩,傳播給更為廣泛的受眾。接受筆者專訪時,俞敏洪坦稱:“我願意接受你的訪談,也希望你來寫一本書,係統全麵地梳理我的所有思考和感悟。”
現將訪談錄全文引用,並以此作為本書序言。
筆者:為了寫作《俞敏洪管理日誌》一書,我瀏覽了近10年以來幾乎所有你的內部講話、公開演講和有關你的新聞報道,感覺中國古典文化對你影響比較深,比如讀《三國演義》時,你通過分析劉備、曹操的用人得失與成敗,得出基本結論:管理企業要在利益和人情之間找平衡。你在新東方內部最為混亂的時期把《三國演義》又鑽研了一遍,這本書對你性格改變、思想提升產生了哪些影響?
俞敏洪:其實不隻是《三國演義》,《論語》、《老子》這些會聚中國古代文化成就的經典著作,對我都有很大的影響。我記得上中學的時候讀《水滸傳》的小人書,對情感與忠誠體會得很多。小時候在農村看到親兄弟可以為了一點小事打得不可開交,恨不得把對方掐死;但一旦別人招惹了其中一個,兄弟倆立馬就會聯合起來,把別人製伏後,兄弟倆再接著打。
北大求學的5年,我閱讀了800多本書,其中包括很多古典文學作品,印象比較深的是《三國演義》講述的諸侯並起、英雄聚義、爭奪天下的故事。經營企業之後重讀《三國演義》,我就總在想,劉備、曹操為什麼能成大事?劉備、曹操有什麼與眾不同的特質?劉備、曹操靠什麼方式凝聚起一支“經理人”團隊?那些龍精虎猛的“經理人”為什麼對劉備、曹操格外堅貞和忠誠?此外,我還經常琢磨為什麼“市井無賴”劉邦能夠贏得天下而“西楚霸王”項羽卻自刎烏江?曹操的形象在小說裏被演繹成了亂世奸雄,真實的曹操其實並不能說是奸詐。曹操十分推崇《孫子兵法》,他對《孫子兵法》作過詳盡的注解,我仔細閱讀過,獲益良多。我很喜歡、很欽佩曹操,曹操這個人意誌堅定,知人、識人,尊重人才,而且很會用人,知道把合適的人安置到合適的崗位,從而創造出了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大好局麵。曹操的雄才大略足以吸引天下的英雄追隨他。
反複閱讀《三國演義》,我得出一個基本結論:利益、情誼、理想、目標,這些都是維係團隊、成就事業的關鍵因素。
1993年我和妻子創辦了新東方,後來我從海外請回了徐小平、王強,並陸續請走了公司裏的家人和親戚,實現了新東方從個體戶、夫妻店到現代公司的痛苦轉型。再後來,新東方在美國上市,很多人都說新東方成功了。可以說,新東方的成長和發展與我的個性息息相關。不過我做不了曹操,因為我的個性比較弱。我這個人,性情比較寬容,樂於容納,不會表現得特別強勢也從不獨斷專行,我喜歡傾聽朋友們的建議和忠告,我喜歡跟著朋友們轉。在新東方,我具有作為創始人的地位和權威,自認為在戰略判斷上一般不會犯錯,我的身邊也沒有諸葛亮來幫我判斷和抉擇。從個性上來說,我可能更像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