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俞敏洪接受筆者采訪時如是說
背景分析
有人曾問俞敏洪:“你有沒有想過,假如有一天新東方消失了,你怎麼辦?”
對於這樣帶有“挑釁”性質的問題,俞敏洪倒是坦然:“其實新東方早晚會消失的,因為它已經是一個商業化運作的教育機構。通用汽車是美國製造業的標誌,不照樣申請破產保護了嗎?新東方可能以後也會這樣,成為曆史的痕跡。但是我要說,即使新東方沒有了,我依然很成功,因為我的心態很成功。我對生命的熱忱向往和穿越地平線的強烈渴望永遠也不會改變。”
俞敏洪從新東方收獲的,是一種精神,一種力量,而不僅僅是新東方帶給他的財富光環。
行動指南
成功之人,大多都是那些沉溺於所做之事的偏執之輩。
1月25日
墊腳石
新東方其實什麼都不是,它就是一塊墊腳石。當大家想跨越人生的長河之時,如果河麵太寬、水流湍急,一步跨不過去,那就在河裏投擲一塊大石頭,墊一下腳,就可以過去,順利到達彼岸了。新東方存在的意義就是通過語言教學,把一部分信奉“語言就是力量”的人渡到彼岸,然後再渡回此岸。
——摘自俞敏洪在2009年首屆新東方留學高峰論壇上的演講
背景分析
俞敏洪有一個朋友學的是越南語,而越南語是使用率比較低的小語種,一般來說,這個朋友的專業不算好專業。但正是因為他的越南語講得太地道了,堪稱這個領域的翻譯專家,所以一些特別重要、需要翻譯越南語的會議都會請他去做同聲傳譯或者現場翻譯。
俞敏洪有一個大學同學學的是中國近代史,專業是研究蔣介石,他忍耐寂寞、枯燈黃卷,一門心思鑽研了10年,但一直處於窮困潦倒的狀態,因為他的研究方向不夠主流、太過偏門。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受邀去美國作了一場報告,美國的學術機構很熱心地幫他辦了一場“中國現代史人物研討會”,他在研討會上講述這些年來研究蔣介石的經曆,一個老教授聽得熱淚盈眶。研討會結束後,他和老教授握手相識,原來這位老教授在美國研究了30年蔣介石,就是找不到誌同道合者,沒想到竟然有人和他一樣癡迷於研究蔣介石。於是,老教授許諾每年提供5萬美元資助,讓他跟著自己在美國讀研究生,之後又讀了博士。後來,老教授退休,他就變成了那個大學裏對蔣介石最有發言權的教授。
有一年,俞敏洪去美國出差,順道看望了那位研究蔣介石的大學同學。他已經在紐約買了房子、汽車,過著比較滋潤的高級知識分子生活了。
在俞敏洪看來,語言和專業,就是幫助人們度過人生關口的墊腳石。今天的俞敏洪,已經將英語培訓做成了一份成功的事業。但事實上高中階段的他並不喜歡英語,當初之所以報考英語專業隻是因為數學太差。然而,讓他始料未及的是,英語竟然成就了他一生的輝煌。
英語之於俞敏洪,就是那麼一小塊墊腳石,使得他在最艱難、最疲憊的時候,順利地走出泥濘、跨過溝坎。
行動指南
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嬗變,往往會爆發出驚人的能量。
1月26日
超越自卑
在北大的五年,我練成了一門功夫:通過“閱讀”別人的表情和語言,判斷背後深藏的意義。這是一種極其重要的能力,90%的情況下我都不會失誤,可以透過你的眼神、表情、言語,判斷出你在想什麼,你要幹什麼。這是我為了克服自卑刻意訓練出來的一種能力。因為你敏感,你自卑,不相信自己,那麼你就會下意識地、不間斷地對別人的言行過分在意。後來,當我越來越發現周圍的同學讀書比我少,發表的意見遠遠不如我高明的時候,我就開始慢慢建立了自信。我的成功就是把北大給我造成的強烈的自卑轉化成了理性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