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二月精神的涅?? (1)(1 / 3)

2月1日

“未遂”詩人的自白

實際上我並不具備詩人的氣質,因為詩人容易徹底絕望。不死不足以證明自己是優秀的詩人。詩人海子是我們北大的畢業生,15歲考上北大法律係,1989年臥軌自殺時才25歲。記得當年聽到他自殺的噩耗時我悲痛萬分,號啕大哭了整整一天。從此以後,我放下筆,再也不寫詩了。為什麼我成不了詩人?因為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我都相信總會有柳暗花明、絕境逢生的時候。

——2006年9月,俞敏洪接受《職場》雜誌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背景分析

據不完全統計,俞敏洪累計寫過9年詩歌,時間從1980年他進入北大算起,直到海子自殺的1989年。9年時間裏他寫過好幾百首詩,“都是些朦朧的愛情詩、人生感悟詩”。這些詩,後來被俞敏洪付之一炬。告別詩詞歌賦的俞敏洪,渴望開啟一段嶄新的生活。

每天生活在固定的軌跡上,讓人們感覺索然無味,那麼不妨走出生活的條條框框,隨意隨性地去追求自由和快樂,這就是當下俞敏洪的生活狀態。人生要過得更加瀟灑,自由自在地行走世界,再寫本遊記抒發情懷,這是俞敏洪的一個夢想,也是知識分子不變的陳年老夢。

和絕大多數人的經曆相比,俞敏洪有足夠的理由對自己失望,對生活絕望,但是他從來沒有。

行動指南

佛教禪宗有一句話——“凡牆都是門”,隻要你勇敢直麵,所有橫亙於前的“牆”都可以坦然逾越。

2月2日

擺脫“田螺”式的膽怯

當你發現失敗對你來說可以承受的時候,你就要去冒險,就要去大膽地嚐試,否則,你的生命將因為你的謹慎和小心而失去色彩。你會像田螺一樣,碰到任何事情都往裏縮,也就因此失去了像魚兒一樣在大海裏遨遊的機會。一個田螺一輩子所走的路也許很多,但是它永遠蜷縮在脆弱的殼裏,而魚兒卻可以自由自在地暢遊在浩瀚的蔚藍大海中,因為它擺脫了田螺的膽怯。所以,對自我的過分保護也會失去許多機會。

——摘自2005年俞敏洪對新東方員工的一次講話

背景分析

隻要具備50%的成功可能性,俞敏洪就敢於去冒險嚐試。1991年從北大離職之時,俞敏洪個人冒的風險可想而知:失去了來之不易的鐵飯碗,失去了北大的榮耀,更要命的是檔案裏還有著一個記過處分的記錄。從北大出來,俞敏洪基本可以肯定,沒有一家單位敢接收他。

但是,俞敏洪又是自信的,他覺得自己還算是個稱職、合格的英語教師,若每天晚上去給學生們上英語課,掙到20元錢沒有問題,這樣算下來的話,每個月收入600元。而當年,他在北大每個月的工資是120元。這筆經濟賬算下來,俞敏洪挺直腰板、心滿意足地幹了起來。他先是以承包的方式,幫助北京東方大學創辦了一個英語培訓部,後來又獨立出來,拉著妻子一起單幹。

至1995年,俞敏洪積累了8萬元,來新東方上課的學生數量已經蔚為壯觀。基於這樣的前提,俞敏洪將8萬元全部投入新東方的再發展之中。即使失敗,俞敏洪也是可以承受的。作出這一冒險舉動之前,俞敏洪作好了最壞的預估:即使這8萬元全部賠掉,隻意味著我暫時在經濟上一無所有,但我還是一個英語老師,每個晚上還可以掙到20元的講課費,不至於餓肚子流浪街頭。創業早期,俞敏洪有兩點感悟:一是要做自己有把握的事情,或者做能帶來良好結果的事情;二是一定要運用常識和智慧,遠離危險和不幸。

行動指南

經營企業,是勇敢者的危險遊戲。而成功,則是上天贈與勇敢者的最美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