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五月如此公司 (4)(1 / 3)

企業突破“成長之困”,在於商業行為的創新,商道思維的更新。俞敏洪認為,誠信不是一個用以自我炫耀的時髦詞彙,它應該深深根植於員工的內心。盡管大家公認他的為人極其寬容,但俞敏洪對於道德底線看得比較重。比如他曾舉例,一個很有才能的人,一段時間內固然會給公司帶來財富,但是如果他在財富方麵的不合理訴求比較多,並且為此使用了一些不正當的手段,那麼這就會在一定層麵上影響公司內其他人的行為與心態,甚至影響企業的文化,對組織、對機構造成一定的損害。所以,俞敏洪對新東方的行為道德體係建設格外在意和重視,看得緊、抓得嚴。

擁抱激情人生,從絕望到希望,這樣的新東方精神如何播種,繼而怎樣轉化為員工們的實際行動?俞敏洪在努力,他不停地演講,四處奔走瘋狂布道,他要用這樣的方式將新東方精神、新東方文化傳遞到全國各地的分校。“任何道理都需要千百遍的重複,最後變成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變成被大家一致接受的指導方針。”俞敏洪做的就是這項工作。

行動指南

製度化、體係化建設是企業應對危情,在艱難時局裏做好自己的有效方法。

5月25日

利益合作關係泛道德化

新東方的弊端之一,就是友情和利益糾纏不清,把利益合作關係泛道德化。我的觀點是:維護各自的股權利益。

——摘自盧躍剛著《東方馬車:從北大到新東方的傳奇》,

光明日報出版社,2002年4月版

背景分析

報告文學作家盧躍剛用了一年的時間深入觀察、思考新東方的公司治理,他在《東方馬車:從北大到新東方的傳奇》一書中寫道:在遵守法定程序和公認規則下的利益選擇是理性的,隻有如此,才有可能出現新製度的生長點,才有可能摒除雜質,建立新的企業文化和健康的利益關係。

在一個友情、親情過度泛濫的商業組織裏,很難真正形成經營權、所有權兩權分離的理性局麵。電視劇《喬家大院》裏有一個經典的鏡頭,身為“老板”的喬致庸居然給學徒馬荀鞠躬,然而也正是這真誠的相互一拜誕生了“喬家大院”的一位職業經理人。作為喬家分部的掌門人,馬荀擁有其所在分部的日常經營管理、人員任用等各項大權,喬致庸也隻是年底結賬的時候才知道馬荀的經營情況。這種很像“職業經理人製”的做法得到了當代企業界、理論界的一致讚同: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離的做法先進,極大地刺激了“大掌櫃”的積極性。

2001年之前的新東方內部,就是實行的“分封製”。俞敏洪授予分校校長們經營權和利益分享權,但是這種製度造成了事實上的割據與紛亂,於是新東方導入股份製改造,並在各地分校的基礎上建立總公司,由總公司管控各地分校。此間,俞敏洪逐漸認清了一個道理:分校的財務管理和企業形象建設等方麵一定要高度集權,總公司必須嚴格控製財務的透明性和品牌建設的統一性。

行動指南

職業經理人製度設計的初衷也許是好的,然而在治理結構不完善的情況下,老板與經理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以及由此可能造成的道德風險等問題是這種製度的弊端。

5月28日

新東方不會亂

即使我離開新東方半年,隻要可以發電子郵件,新東方就不會出亂子。

——2009年2月,俞敏洪接受筆者采訪時如是說

背景分析

截至2010年年初,遍布全國各地的43所分校,承擔著占據新東方營收80%的英語短期培訓業務,這些分校是新東方的核心資產,倘若失控,後果不堪設想。而今,新東方的分校仍在增加,外域擴張的步伐也不因金融危機而舒緩,要保證為數眾多的分校教學品質的一致性、規範性和持續性,這種在刀鋒之上的舞蹈,俞敏洪憑什麼?

對於新東方來說,基本的擴張方式主要是兩個選擇項:自主直營和連鎖加盟。自主直營,速度較慢,但風險可控;品牌輸出,連鎖加盟,速度較快,但是分校之間水平參差不齊,風險莫測。截至2009年,新東方一直堅持自主直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