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七月如此企業家 (3)(1 / 3)

俞敏洪甚至一度認為:“嚴格來講,新東方不算一個企業,盡管我們在用企業管理的模式管理新東方。但它仍是一個教育機構,所以必然帶有很多教育的特征。經營教育事業,跟做企業家在很多方麵是不同的。”

新東方的發展簡史,帶有明顯的校園文化痕跡,創業初期,俞敏洪選擇創業夥伴的標準是“有理想、有激情、有才能”,相反並不太注重其是否具備商業頭腦與實踐經驗。新東方學校也分教學、商業這兩個簡單序列,教學是完全民主的,但商業可就不一定了。與北大校園文化密切相關的新東方企業文化裏也有很多不清晰的地方,最明顯的問題就是把學術上的民主無限製地擴展到了商業領域,乃至企業之中,這對企業發展是很不利的。

對此,俞敏洪顯然也是有清醒認知的。比如他曾經分析道:“王強是不折不扣的書癡,徐小平酷愛音樂和藝術,這兩個人是理想主義的集大成者,從骨子裏就崇尚自由,生性喜歡無拘無束。有時候我就想,如果新東方完全讓他們倆去經營,估計早就垮掉了。理想主義不是壞事,關鍵是要腳踏實地、立足現實。”

行動指南

經營企業,首先要有理想,其次也要追求實用主義,講求現實主義。

7月18日

投身教育,是我一生的理想

在這個世界上失去什麼都不可怕,唯一可怕的是失去理想,失去勇氣。如今,新東方的發展已經日漸平穩,我也為自己的後半生樹立了一個新的目標:創建一所真正意義、非營利性的私立大學,讓貧困學生也能上得起大學。這所大學與新東方無關,完全是個人理想。投身教育,是我一生的理想,而新東方就是在經營教育事業,所以我就有了做下去的理由。以我的個人財富,辦一所真正意義上的私立大學不大可能,但是我下了決心,而且成立了基金會,我要辦一所人文大學。

——2009年,俞敏洪接受筆者采訪時如是說

背景分析

俞敏洪有兩個理想,一個是物質理想,一個是精神理想,而精神理想是沉甸甸的。

“有物質沒精神的人比有精神沒物質的人更加絕望。中國的教育更加注重專業知識的教育,卻忽略了如何一輩子做人做事的教育。”俞敏洪所理解的“真正的知識教育”,是一種基於人文情懷的教育,它使人懂得為人處世的真諦,使人產生淩駕於小我利益之上的普世價值觀。

GRE是美國研究生的入學考試,其體現出來的數學知識也就相當於中國初中生的知識水平。或許你可以據此給出判斷,中國人的基本運算能力比美國人強得多。那麼,世界上偉大的數學家應該都在中國才對。但事實並非如此,頂尖的數學家都在美國。為什麼呢?原因其實不複雜,許多美國人不為學數學而學數學,而是把數學當做一種思維方式、人生態度,把數學視為借以闡釋世間萬象的工具而已。

目前在中國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私立大學,俞敏洪渴望填補這個空白。同時,他一直偏執地認為:隻有高等教育才能救中國,中國下一步的發展沒有高等教育肯定不行,高等教育的廣度和深度決定了一個國家整體的競爭力。

“30年來,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比較失敗的是對民辦教育支持不夠。”俞敏洪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通過新東方的努力,為中國的教育探索出一條新路,開拓出一種新的模式。俞敏洪要實踐的是物質實現之外的精神啟迪,這才是教育的真實內涵,這才是人之一生最可珍視的寶貴精神財富。心靈的富裕不可能用財富來填充,人生的幸福,源自精神世界的愉悅與滿足。

行動指南

人的一生要有意義,除了實現物質財富極大化之外,更重要的是創造精神上的富足。

7月19日

讓更多的人享受你的榮耀

過去自己一個人演獨角戲時,各種成功與榮耀都集中在自己身上,自己也可以一言九鼎。但是當組織結構不斷擴大,僅靠一個人的力量無法完成整個機構的運轉時,接受他人的意見和建議成為成功管理的關鍵。每一個管理者都希望成功,每一個優秀的同事也渴望成功,讓更多的優秀同事享受你的榮耀可以促進團隊凝聚力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