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十月讓現在的行動擁有未來的意義 (4)(1 / 3)

這些年來,新東方著力建構的是一種自由奔放、張揚個性、經營人性、弘揚品牌的文化。經營人性、弘揚品牌的過程之中,企業文化與習性的轉變不可回避。新東方已經是在美國上市的公眾公司,它的一舉一動無不吸引著大眾的眼球。這也就意味著,批判與指責的企業文化應該有所收斂和規範,倘若依然不加節製地自由表達、宣泄個性,勢必對新東方的品牌形象造成一定的傷害。事實上,一些骨幹教師在離開新東方之後散布的言論,曾經讓俞敏洪頭痛不已。這些事例,已經讓他意識到文化轉型、文化改良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俞敏洪有一個“天花板理論”,即任何企業永遠突破不了自身文化的高度,文化的高度和深度是一家公司的天花板。認識、認知、認可、認同,新東方品牌在消費者心中是這樣演變、成長的。新東方也要推進文化轉型,因為,今天不改變自己,明天你存在的可能性就會降低。一家企業如何才能超越競爭?關鍵看其是否真正擁有一種外人難以模仿、無法取而代之的核心能力,比如品牌力、文化力。品牌建設探索以及文化習性研究是CEO的必修課。文化與習性是企業員工行為習慣的綜合與統稱。針對43所分校,俞敏洪也在有意識地貫徹新東方的企業文化,就是要靠企業文化、理念、管理工具去維係、整合全體員工。

對於新東方,俞敏洪還有另外的擔心:支撐過往成功的那些經驗與習慣,如果不經過改良與升級,可能會成為企業進一步成長的障礙,所以要進行文化升級。品牌的根源是文化,文化轉型是新東方轉型的重要一步。俞敏洪已經意識到,新東方對他的依賴非常強,他也一直在努力淡化個人在公司裏的影響,力促新東方實現從個人威權向集體決策的理性過渡,以提升經營團隊的整體成長。

行動指南

對一家企業來說,文化與習性不變,什麼都不會變。要成為品牌企業,文化也應與時俱進,不斷更新並且創新。

10月25日

如影隨形的危機感

每一個員工,要經常自我追問四個問題:新東方的旗幟還能打多久?我們的產品和品牌能否喚起公眾的無限渴望和無比忠誠?如何才能持續成功地進入到陌生的新興市場?如何才能持久地鞏固、強化品牌的地位與影響?

——摘自2005年3月俞敏洪在新東方內部的講話

背景分析

俞敏洪一直有一種深深的危機感,這種危機感來自兩個方麵:首先是那些曾經熟悉的企業的垮掉對他的刺激,特別是科利華教育軟件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科利華);其次,英語培訓產業的低門檻讓他憂心不已。

科利華的倒掉,在北京中關村引發一片歎息,也為2005年國內的IT業、教育產業蒙上了一層濃重陰影。早年間,科利華創始人宋朝弟和俞敏洪有幾分交情,宋朝弟常約請俞敏洪一起吃飯、喝酒。2000年開始,科利華著力推廣號稱“英語學習的革命”的教育軟件,並為此精心設計了廣告語:8個月精通英語。當年的科利華在英語學習軟件方麵表現搶眼,業務增長勢頭強勁。將科利華引入不歸路的是借殼事件。1999年5月,科利華借殼黑龍江省阿城鋼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阿城鋼鐵),正式登陸資本市場。借殼上市半年後,受累於阿城鋼鐵巨額債務,科利華資金鏈極度抽緊。2001年,科利華的主營業務收入開始下滑,並被高額債務拖累,虧損嚴重,出現財務危機,戴上了ST的帽子。

用“玩資本”的心態去做經營,用投機的態度做投資,往往是自毀前程。這就是科利華留給俞敏洪的警示。

多年以前,俞敏洪去了一趟台灣,此次出行給他的直觀感受是“台灣似乎沒有一家規模化的培訓機構”。俞敏洪很敏感也很細心,行走在台北的街道上,一邊散步一邊數數,他驚訝地發現,一條街上居然有50多家培訓機構,而且僅僅兩三家培訓機構有“門臉”房,大多數培訓機構隻有一塊牌子孤獨地懸掛著。台灣之行,讓俞敏洪堅信一個事實:培訓行業的進入門檻太低,而且缺乏規治,從事培訓行業,你的競爭對手幾乎俯拾即是。

俞敏洪又很慶幸,正是因為比較早地意識到了培訓行業的混亂局勢,所以相對及時地采取了抬高行業門檻、加固進入壁壘的行動。2000年之後,新東方主動進入到規模擴張期,短時期內在全國重點的省會城市“複製”新東方,建立起了10多所分校。與此同時,新東方開始構造英語培訓的全產業鏈,從英語培訓進入職業教育,從職業教育進入基礎教育、遠程教育、圖書出版,這些新興業務的開展使新東方的內涵得以豐富。2004年年底新東方得到了國際資本的青睞,經濟實力和資金鏈條處於非常強勁的狀態。

Tip:书名会因各种原因进行更名,使用“作者名”搜索更容易找到想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