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納是研究認知結構理論係統化的代表人物。他首次詳細界定了認知結構的概念,認為認知結構就是歸類後的類別(概念、知識經驗等)按層次水平的高低組成的編碼係統,它是人用以感知外界的分類模式,是新信息借以加工的依據,也是人的推理活動的參照框架。他認為,學習就是類目化的過程,從具體的、特殊的、水平低的類目發展到一般的、概括的、水平高的類目;教學活動的目的應該是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主動形成完善的認知結構。
奧蘇伯爾則是認知結構理論的具體化的實用者。他認為,認知結構是指個體具有知識的數量、清晰度和組織方式,它由事實、概念、命題、理論等構成。從內容上講,認知結構主要指的是學生已有的知識;從組織特點上講,主要是指知識概括程度的層次性。在這個層次結構中,最一般、最抽象、包容性廣的概念和原理處於結構的頂端,在其下是抽象程度低、包容性較少、比較具體的知識,這是一種類似“金字塔結構”。奧蘇伯爾認為,學生的學習就是在已有的認知結構基礎上,吸收新的知識,並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中的過程。隻有學生把學習的新內容與自己的原有認知結構聯係起來,才會產生有意義學習。
認知結構理論對教學的啟示是多方麵的。首先,學生的學習主要是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即掌握該門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及方法策略。任何一門學科知識都是以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為核心內容的,它們反映了事物的本質特征和事物間的內在聯係。教師教學應該突出學科的基本結構,選擇那些基本的概念和原理作為教學的內容,以便於學生學習和掌握,並應用於實際問題的解決。
其次,學生的原有認知結構在學習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學生學習是原有認知結構中有關因素(和新知識有聯係的舊知識)和新知識互相作用促使認知結構發生變化的過程,在這相互作用過程中,原有認知結構的舊知識起到支撐點、固定點的關鍵作用,舊知識和新知識經過反複多次的相互作用才能把新知識吸收到原有認知結構中來,這同時也使原有的認知結構更加豐富、更加分化。因此,在教學的開始階段要激活學生的原有認知結構中的舊知識,使之和要學的新知識產生聯係;在教學發展階段,要促使舊知識和新知識反複發生相互作用;在教學的結束階段,要把在教學過程中斷斷續續地一點一點地學習起來的新知識聯係起來,使之成為結構良好的知識整體,並和原有知識結構中的相關知識聯係在一起,這就是教學結束活動的重要作用。如果教學結束時不注意把持續學習的知識聯係起來,不注意和以前學的知識聯係起來,學習的效率就會很低,因為,獲得的知識如果沒有圓滿的結構把它們聯係起來,就會很容易被忘記。
(二)強化理論
強化理論也是教學結束的理論基礎,其具體論述詳見第六章“反饋與引導技能”的理論視野部分。
三、教學結束技能案例分析
在教學中,結束技能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聚焦型結束,其目的是鞏固學生所學到的新知識,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教學的要點上去,讓學生獲得明確的規律性的東西。它包括強調重點、概括要點、升華認識、實踐練習等。二是發散型結束,其目的是鼓勵學生從所學的內容為出發點引申到課外,拓展閱讀,啟迪思維,繼續探索。它包括延伸閱讀、激發探究等。
(一)強調重點
強調重點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任務完成後對本課教學的重點內容或精彩之處再次加以強調,引起學生注意。這雖然屬於重複,但也不可忽略。因為課堂教學是隨著時間推移而不斷展開教學內容,這樣,教學的重點、難點、精妙之處、容易混淆的概念等學習內容就夾雜在其他教學內容之中,有的學生不能區別主要的和次要的學習內容,通過教學後的強調重點,便於學生迅速而簡明地掌握學習核心內容。
例如,特級教師董承理老師執教《今生今世的證據》一課,教學重在引導學生準確理解作者的本意,在這基礎上啟發學生對作者的看法形成自己的觀點,生發感悟。前者是依據文章的某些語言片段進行闡釋,是客觀性理解;後者則需要讀者多方聯係自己的生活經曆、以前的相關閱讀積累進行提煉而形成,是主觀性理解。而要讓學生認識到這兩種理解的區別及其特征是有一定困難的。
因此,在完成教學任務後,教師設計強調並區分這兩種理解的結束語:“可以說,‘今生今世的證據’是一個永恒的人生哲學命題,怎樣回答這個問題,將決定著我們的人生價值。今天,我們學習劉亮程的這篇散文,重要的任務之一,是準確理解作者的本意;另一個任務,就是開啟我們對自己人生證據的思考。這後一個任務是不是也算是對這篇課文的理解?”學生有些說“是”,有些說“不是”。教師再進一步說:“對課文的理解,是指理解作者的意思,文本的意思。我們剛才談的,是就作者的看法引申開來的,是我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不能算到作者和文本頭上去。閱讀,既要準確地理解作者的意思,又要有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沒有這方麵的看法,我們就成了儲藏書籍的書櫥,而有自己的理解,我們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觀點,這些觀點,可以成為我們今生今世存在的證據。下課之後,請同學們就剛才討論過的‘今生今世的證據’問題寫一篇隨筆,把自己的理解或想法寫出來,有困難嗎?”(學生:“沒有。”)教師以畫龍點睛的強調方式結束教學,使學生認識到閱讀既要準確理解作者的意思,又要由此生發感想,形成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