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教學結束技能(1)(1 / 3)

一、教學結束技能簡介

精彩的課堂教學需要做到:課伊始,趣已生;課推進,興越濃;課雖盡,意猶存。這是理想的教學境界,是許多教師的孜孜追求。但是,有的教師上課很注意設計新穎的導入和環環相扣的教學展開,卻不怎麼注意設計巧妙的結束方式。或簡單反複嘮叨,用語不簡明,讓學生感到厭煩;或虎頭蛇尾,草率收場;或隨意蕩開,不知所蹤。課堂教學結束沒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成為課堂教學的一處敗筆。可見,不要小看課堂結尾的三五分鍾,它也是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需要教師練就高超的課堂教學結束技能,從而設計出“豹尾”般的課堂結束方式,耐人尋味,引人入勝。

那麼,什麼是課堂教學結束技能呢?所謂課堂教學結束技能,指的是教師在完成一節課的教學任務後,通過反複強調、概括總結、學生實踐等方式,對課堂中的學習內容進行及時的鞏固和應用,使其係統地、穩固地納入學生的知識網絡之中的教學行為。課堂教學結束技能是教師應該具有的必不可少的教學技能。具有熟練課堂教學結束技能的教師,能夠精心設計恰當有效的課堂結束方式,這對於加深學生理解、鞏固該堂課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激發學生課後積極思維,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第一,鞏固新知識。搞好課堂總結,對學生理解、掌握當堂所學的知識有著重要的作用。總結式引導學生回顧剛學到的新知識,達到當堂鞏固的目的。學生通過總結,把所學到的新知識更加清晰、準確、係統地予以掌握。

第二,深化知識。課堂總結可以突出重點,還可以使知識條理化、係統化,把剛學到的新知識與以前學過的舊知識相銜接,尤其要為下一個要講的問題或下一節要講的新課埋下伏線,為講授以後的新內容提前創設教學意境,造成懸念,以激發學生追求新知識的欲望。

第三,認識升華。學習知識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麵,其價值,不僅在於豐富人們的知識,更主要的是使學生提高認識事物、分析問題的能力。所以,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的總結,絕不是課程內容的簡單重複,而是總結出某種帶規律性的結論,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的認識上升到理論高度,受到更為深刻的思想教育。

第四,培養能力。適當的課堂總結,不僅能使所學知識得以歸納、總結和概括,而且能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深化記憶,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深刻性、廣闊性和整體性。在總結時,通過對問題的思考與回答,使學生逐步學會用科學的方法分析、概括知識,能夠認識問題的本質,並且對於現實中的新問題也能比較科學地進行分析。總結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形成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過程。

第五,及時反饋。在總結過程中,通過提問讓學生分析、回答問題,可以隨時發現教學中的問題並及時補救。對學生參與的活動要作出準確評估,充分肯定成績,並指出問題,積極的評估能給人以繼續向上的推動力量。

二、教學結束技能的理論視野

(一)認知結構理論

認知心理學家普遍強調認知結構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所謂認知結構,是指個人在感知和理解客觀現實的基礎上,在頭腦中形成的一種心理結構。它是由個體過去的知識經驗組成的。從教學上來說,有廣義和狹義的兩種理解:廣義是指學生已有的觀念的全部內容及其組織;狹義是指學生在某一學科的特殊知識領域內的觀念的全部內容及其組織。

認知結構理論源於早期認知理論的格式塔心理學的頓悟說。“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音譯,與“形狀”、“形式”、“完形”同義,指任何一種被分離的整體,在學習過程中,可以被理解為一種認知結構。韋特海墨(Wertheime)認為學習是知覺的重新組織,是構造一種“完形”,即格式塔。學習過程中問題的解決,都是由於對環境中事物關係的理解而構成一種“完形”所實現的,學習的成功與實現主要是由頓悟決定的。

皮亞傑研究兒童智慧的發展,提出了圖式理論,進一步豐富了認知結構理論。皮亞傑認為,圖式是主體的認知結構,圖式發生變化引起認知結構的變化,認知結構的變化引起認知和心理的發展與變化。圖式的建構過程,是在同化和順應兩種作用中完成的,同化是認知結構發展中量的積累,順應是認知結構發展中質的突變,從而形成若幹個心理發展階段,即感知運算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