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家韃子(1 / 2)

01

現在,在人們的口語中,還有家韃子一詞。

我們已經很再難體會到這個貶義詞曾經包含過的那些情感:厭惡、憎恨和恐懼。

有人會說,韃子應該是指來自於北方草原上的韃靼人,曆史上則稱為突厥人。其實,這個詞泛指血洗中原並建立過嚴酷統治的滿蒙人,又稱韃虜。

當年,朱元璋渡江北伐,就在檄文裏說:“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

五百年後,從蓉城到武漢三鎮,一場轟轟烈烈的辛亥革命又重提這個口號:“驅除韃虜,恢複中華。”

籯書囊劍踏山河,白麵書生絕塞過。

黑海伐冰通鐵勒,黃雲橫地望沙陀……

康三妹不知道應該看待草原人的夢想和激情,以及農耕民族的沉默和堅韌。

02

南宋晚期,四川獨立抗元四十餘年。

驚聞悲壯的崖山海戰有十幾萬軍民追隨少帝趙昺蹈海,遠在崇山峻嶺的巴蜀百姓已經是十不存一,滿地都是淒涼的寡婦村。

“平了康家寨,立了韃子營。”

聽祖上說,最初的康家寨是在酉陽那邊,後來又稱為斧頭山。相傳,斧頭山的本名應該是叫胡頭山。每年的中秋節,當地人都要吃蒸芋頭,又稱為剝胡皮。

在康三妹的想象中,當年的康家寡婦是以自己的力量完成了八月十五殺韃子,並迎接以明玉珍為首的反元武裝入川。

收複大西南後,明王就以重慶為都,建立大夏政權,效周製,設六卿。

七年後,其子明升降於朱元璋,受封為歸義侯。有一言不慎,又被流放到了高麗。

03

當時,酉陽的韃子營有元軍幾十人,分別住在各家各戶,自稱是專管婦人的灶王爺。

每天,這些人不是胡吃海喝,就是兩眼滴溜溜地亂轉,挖空心思地拈過拿錯,無事生非。

康家祠堂是個獨立的大院子,一個生猛的黑胡韃子砸了康家人的先人牌牌,住在裏麵管理著方圓幾十裏的山間壩子。

中午,他要點一次兵。哪家問題多,就得進祠堂領罰,接受一夜或者數天的管教。到了下午,接到受罰通知的寡婦就會提著酒菜,自己推開祠堂的門。先做一遍衛生,再做出一桌上好的飯菜。

堂前有張老虎凳,四周圍著一圈齊腰高的棕繩,掛著丁丁當當的銅鈴。到了黑胡韃子的手上,最輕的懲罰就是騎繩。雙腿夾著一根毛茸茸的粗繩,走上十幾圈也不輕鬆。更何況身上有綁繩,背後有皮鞭。

騎繩又叫走繩圈,掛銅鈴的地方都會凸起繩結。

人騎在上麵,緊繃的繩體就會勒進尻裏。繩圈的四角立著掛繩的木柱,還得叉開兩腿跳過去……

一般,黑胡韃子都是閉著眼睛隻聽不好。隻要聲音不對,手裏皮鞭就會像毒蛇撲出,直取要害。

04

黑胡韃子的老虎凳也是立柱上插著橫梁,可以抬起平張的雙臂。

橫梁的兩端各有一個拳頭大的鐵環,穿上一根繩就能分別吊起受罰者的腳踝。

這時,被迫上翻的臀部就處於懸空狀態,身體的重量都掛在了手臂上,兩腿根本就使不上力。

黑胡韃子會取出一根來自北方的擀麵杖,拿受罰人的身體當麵團……或者是以手裏的擀麵杖為木杵,演習一番舂碓窩。當然,還有更加歹毒的招術,聞其名就能嚇破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