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王惲(1227—1304),字促謀,別號秋澗,衛州汲縣(在今河南)人。生於金末,活動於元初。早年師從元好問,畢生好學不倦。忽必烈中統元年,入左丞姚樞幕為詳議官。翌年,選為翰林修撰、同知製誥,兼國史院編修,旋兼中書省左右司都事。至元時曆任平陽路總管府判官、燕南河北按察副使、福建按察使、翰林學士。大德二年辭官,不許;大德五年,懇辭歸鄉。卒年七十八,諡文定。王惲長於吏治,正直能諫,為人博學多才,兼工詩、文、詞、曲、書法。著有《秋澗先生大全文集》。散曲今存小令41首。
“原文”
鄰曲子嚴伯昌,嚐以[黑漆弩]侑酒。省郎仲先謂餘曰:“詞雖佳,曲名似未雅,若就以[江南煙雨]目之,何如?”予曰:“昔東坡作[念奴]曲,後人愛之,易其名曰[酹江月],其誰曰不然。”仲先因請餘效顰,遂追賦《遊金山寺》一闋,倚其聲而歌之。昔漢儒家畜聲妓,唐人例有音學。而今之樂府,用力多而難為工,縱使有成,未免筆墨勸淫為俠耳。渠輩年少氣銳,淵源正學,不致費日力於此也。其詞曰:
蒼波萬頃孤岑矗,是一片水麵上天竺。金鼇頭滿咽三杯,吸盡江山濃綠。蛟龍慮恐下燃犀,風起浪翻如屋。任夕陽歸棹縱橫,待償我平生不足。
“譯文”
我的鄰居嚴伯昌,曾經唱[黑漆弩]這支曲子來勸酒。中書省郎中仲先對我說:“詞雖然好,曲牌子名稱似乎欠文雅,不妨用[江南煙雨]來稱呼它,如何?”我說:“從前蘇東坡作[念奴嬌],後人喜歡它,將詞名改為[酹江月],這誰說不可以。”仲先請我給[黑漆弩]作一篇詞,於是就追寫了這首《遊金山寺》,按照這個曲牌子的音調來演唱。先前漢朝士大夫家裏專門養著善唱的歌妓,唐朝富貴人家也講究學習音樂。而現在大家作散曲,雖然用力不少,但很難達到精妙的境地,即使作品甚多,但有些筆墨化在色情的渲染上,以為那是曲的正路。這些作者年輕氣盛,正在繼承聖賢的學問,並不把寫曲子當成正經事,不在這方麵耗費氣力。
在蒼茫遼闊的長江中孤零零地屹立著金山,金山上有莊嚴的寺廟,那是水麵上的一處佛教聖境!我站在金鼇峰滿滿地飲了三杯,那飲下的似乎不是酒,而是吸盡了江山濃濃的春色。江水深處潛伏的蛟龍,懼怕有人點燃鎮凶避邪的犀角,於是掀起房屋般的巨浪。夕陽西下,遊人紛紛劃槳而歸,讓他們離開吧,我依然要在江中流連,補償我人生閱曆的不足。
“賞析”
這是一首記遊的散曲小令,描述作者遊曆鎮江金山的觀感。題目雖叫“遊金山寺”,但重點卻描繪風浪的險惡和金山的特立,恰似一幅氣勢雄渾的金山觀濤圖。作者以動態的視角觀察金山,頭二句從遠處看金山,展示金山巍然屹立長江搏擊波濤的雄姿,並讚美其作為佛教聖境的人文地位;三、四句,表現作者舍舟登岸,站在鼇頭之上眺望山川壯麗,痛飲三杯的喜悅心情;五、六句,活用神話傳說,寫出長江巨浪的凶險猛烈,烘托出金山的堅強傲岸;末二句,抒發作者樂於迎接風浪不忍離去的心誌。因之,此曲又體現出作者開闊的胸襟和樂觀進取的情懷。
此曲有明顯的“詞化”傾向。這不僅體現為語言的較為含蓄典雅,而且反映出作者以曲言誌的努力。從小序中可以得知,王惲對於散曲大多以描寫兒女風情為題材的不滿,希望提高曲的格調和拓寬曲的表現領域。當然,他將歌唱男女私情的曲子斥之為“勸淫”,未免有些迂腐;但是他的《遊金山寺》擴大曲的藝術功能,突破風情、隱世、歎世的格套,還是十分值得稱道的。
[越調·平湖樂]平陽好處是汾西
“原文”
平陽好處是汾西,水秀山挼翠。誰道微官淡無味?錦障泥,路人爭笑山翁醉。西山殘照,關卿何事,險忙殺暮鴉啼。
“譯文”
人說平陽美,美在汾河從城西流過,汾河西岸啊,更有美麗的風景。山塗抹著青翠,倒影在清澈的河水。誰說做個小小的官兒,淡而無味?我騎著馬兒,細細品味這方山水,過路人都爭著笑我這個山翁醉了。夕陽沉入西山,餘暉籠罩大地,那些歸巢的烏鴉忙個不停,啼個不休;烏鴉,山翁快樂與你何關?要攪碎我對山水的陶醉!
“注釋”
[平陽]元代設平陽路,治所在今山西省臨汾市。這裏指平陽城。[汾西]汾水之西。[挼(nuó)]揉搓、塗抹。挼翠,形容山色青翠,似有人用顏料特意塗抹而成。[錦障泥]墊在馬鞍下的布料考究的馬韉子。[山翁]作者自謂。[卿]這裏戲稱烏鴉。[暮鴉]黃昏時歸巢的烏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