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雙調·落梅風]江樓晚眺(1 / 2)

“作者簡介”

作者趙善慶(略)

“原文”

楓葉枯,柳瘦絲。夕陽閑畫闌十二。望晴空瑩然如片紙,一行雁一行愁字。

“譯文”

楓葉枯萎了,葉子凋零的柳絲瘦得可憐。懶懶的夕陽將餘暉灑落遊子客居的樓頭。靠著這高樓的欄杆,我眺望晴空,那光潔得如同白紙的秋空啊,一行大雁飛過,那行雁字寫滿我無盡的鄉愁。

“賞析”

《江樓晚眺》是秋思之作,但純然通過秋天景物的描繪來表達和烘托作者的鄉愁。作者的觀察點是在樓上,時間是夕陽西下,因之從近處地麵的樹木直至高遠的晴空,都顯得蒼涼。“楓葉枯,柳瘦絲”,這無疑是寫秋景的尋常物料;但“望晴空瑩然如片紙,一行雁一行愁字”,則顯出作者想像與構思的別致。這令人聯想到抒情主人公與家人音信無通,看到大雁便增添幾許鄉愁和對家人的思念。因之,讀完後二句,獨立樓頭眺望遠方的遊子形象,便立時鮮明地浮現在眼前。語言凝煉,意境渾圓,雖屬小曲,頗類小詞。

[雙調·落梅風]秋晴

“原文”

秋聲定,微雨歇。透疏欞紙窗風裂。孤燈兒似知愁恨切,照離人半明半滅。

“譯文”

撼人心魄的秋聲停歇了,淅淅曆曆的雨晴了,風還在吹,吹裂了窗戶紙。孤燈啊,似乎懂得我的離愁別恨,半明半滅地照著漂泊者的心。

“注釋”

[秋聲]大自然在秋天裏發出的各種音響。歐陽修《秋聲賦》形象地描述過秋聲。[疏欞]窗欞,古代多為木質。

“賞析”

《秋晴》是《江樓晚眺》的姐妹篇,它抒寫秋雨放晴之夜漂泊者孤獨和憂傷的處境。前三句本已寫足了秋夜的悲涼氣氛,但後二句抒寫主人公與孤燈的對話,則使漂泊者的鄉思和孤寂更增十分。作者賦予孤燈以人情味,那半明半滅的光亮似乎洞察遊子的心靈,安慰著遊子的寂寞與無奈。這後二句,當然又表明漂泊者客居無侶,失去任何一位對話者的處境,烘托出遊子的孤單,暗寓他對親情的迫切呼喚。與《江樓晚眺》一樣,有相當的藝術感染力,頗具上乘之作的品質。

[雙調·水仙子]客鄉秋夜

“原文”

梧桐一葉弄秋晴,砧杵千家搗月明,關山萬裏增歸興。隔嵯峨白帝城,捱長宵何處銷凝。寒燈一檠,孤雁數聲,夢斷三更。

“譯文”

梧桐葉落迎來一個晴爽的秋夜,明月下家家戶戶忙搗衣,砧杵聲聲,勾起遊子無限相思。故鄉啊,遠隔千山萬水,在這層巒疊嶂的白帝城,我如何熬過不眠的長宵。一盞寒燈伴著我,漸入夢鄉三更天,忽地被驚醒,卻原來天上孤雁三二聲。

“注釋”

[砧杵]古代婦女搗衣的工具。砧,搗衣石;杵,搗衣棒。搗衣是為了製作冬衣,方法不得其詳。[白帝城]在今重慶市奉節縣東白帝山上。杜甫漂泊西南時曾滯留此地,白帝城成了漂泊異地的代稱,曲中未必是實指。[嵯峨]這裏指高峻的群山。[檠]燈架。這裏用作量詞。

“賞析”

《客鄉秋夜》屬“秋思”一類,作者客居何處而動鄉愁,不得而知。曲中雲“隔嵯峨白帝城,捱長宵何處銷凝”,似可理解作者此時正滯留白帝城,但也未必。因杜甫漂泊西南期間曾客居此地,寫下許多充滿鄉愁的著名詩篇,如《秋興》(其一)雲:“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白帝城遂成為漂泊異鄉的代稱。趙慶善此曲的構思和題旨當受到杜詩的啟發。由月明之夜的千戶搗衣聲,引發他深深的思鄉之情,但關山阻隔,歸程無期,心緒更為黯然;尤其是寒燈為伴、孤雁驚夢的細節刻畫,進一步將他的孤獨和鄉愁濃化到難以化解的程度,從而產生叩動人心的感染力。

[雙調·慶東原]泊羅陽驛

“原文”

砧聲住,蛩韻切。靜寥寥門掩清秋夜。秋心鳳闕,秋愁雁堞,秋夢胡蝶。十載故鄉心,一夜郵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