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作者張可久(略)
“原文”
山頭老樹起秋聲,沙嘴殘潮蕩月明。倚闌不盡登臨興。骨毛寒環佩輕,桂香飄兩袖風生。攜手乘鸞去,吹簫作鳳鳴。回首江城。
“譯文”
山頂蒼勁的古樹在秋風中長嘯短吟,殘潮拍打著沙灘,蕩不去灩灩的月色;我登高憑欄,看不夠這錢塘秋夜。雁兒從頭上飛過帶著北國的風寒,如美麗的仙女搖動輕巧的佩環;桂花的清香落滿我的衣袖,我禁不住要隨著雁兒,攜著美人,乘鸞鳥飛升。我要做一回蕭史吹簫,吹奏出鳳凰的歌聲。回首處,是一湖燈火的杭州城。
“注釋”
[吳山]又名胥山,俗名城隍山,位於杭州西湖的東南,杭州風景勝地之一。[沙嘴]沙灘。[骨毛寒]指北方飛來的大雁。[環佩]古人衣帶上的佩玉。[鸞]鳳凰之類的神鳥。[吹簫作鳳鳴]用《列仙傳》蕭史、弄玉相戀,雙雙乘鳳凰飛天的典故。[江城]杭州城。
“賞析”
《吳山秋夜》抒寫作者由眺望錢塘秋夜的美景而引發對美好愛情境界的向往,聯想豐富,思緒跳躍,情感深婉。頭二句是作者通過聽覺和視覺對吳山及錢塘秋夜的感知;四、五句由夜空雁兒飛過的印象,聯係到自身的存在;六、七句展示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想象自己正攜著心上人騎著鳳凰與雁兒一道飛升,吹奏著仙樂,如同蕭史弄玉;結束句,“回首江城”,撲朔迷離,似乎不忍離去,依戀著這人間天堂。總而言之,此曲意象朦朧,淒迷恍惚,是作者對吳山秋夜的實感與一係列幻覺和心像的組合。
[雙調·水仙子]春晚
“原文”
西山暮雨暗蒼煙,南浦春風艤畫船。水流雲去人空戀。傷心思去年,可憐景物依然:海棠鴝鵒,岩花杜鵑,楊柳秋千。
“譯文”
迷茫煙雨籠罩黃昏時刻的西山,春風蕩著緊靠南岸的遊船。像水一般流去,雲一般飄散,心上人啊,你一去不歸,讓我空依戀。回憶去年幸福的相聚,我心傷悲,那美麗的景物依然在眼前——海棠花下鴝鵒在歌唱,峭岩上開滿紅豔豔的杜鵑,楊柳樹旁還垂著那副秋千。
“注釋”
[艤(yí)]船停靠岸邊。[鴝鵒(qú yù)]鳥名,俗稱“八哥”,善唱,能摹仿人的聲音。[杜鵑]鳥名,又為花名,這裏既可理解為杜鵑花,也可理解為杜鵑鳥。
“賞析”
這是一支相思曲。抒情主人公當是一位歌女,深情地訴說戀人一去不歸的感傷情懷。開篇的對偶句是小令的起興,為抒情主人公感傷情懷設置一種淒迷蒼茫的氛圍,並勾起她對美好往事的回憶。前一句的色彩灰暗,後一句卻明朗鮮活,形成對照,似很不協調,這實際上是抒情主人公目前的處境與逝去的幸福時光的不同象征。接著,作者一方麵讓那女子直抒胸臆,同時以“可憐景物依然”的三個“鏡頭”:“海棠鴝鵒,岩花杜鵑,楊柳秋千”,來側重烘托和強化她的失落和憂傷。張可久此曲,想必是為與他相好的歌女所作,供她們演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