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張可久(約1270—1354?)名久可,可久為其字(元曲家常以字行),號小山,慶元(浙江寧波)人。小山一生坎坷,終生為吏,其間也曾退隱田園,卻因生計所迫,懸車之年尚為小吏,強顏事人。他是元代後期散曲大家,與喬吉齊名,有“曲中李杜”之稱。與貫雲石最為相知,也曾與盧摯、馬致遠、劉致、任昱等人唱和。他一生創作頗多,散曲作品今存860多首,數量為元代散曲作家之冠,另有詩、詞作品傳世。他的散曲美詞藻,工對偶,善用典實,講究格律,形成了清麗典雅的風格,對後世散曲創作很有影響。散曲集在元代已陸續結集,今有《北曲聯樂府》、《小山樂府》(天一閣歸藏)、《張小山小令》(明李開先編)等書傳世。
“原文”
梅花渾似真真麵,留我倚闌幹。雪晴天氣,鬆腰玉瘦,泉眼冰寒。興亡遺恨,一丘黃土,千古青山。老僧同醉,殘碑休打,寶劍羞看。
“譯文”
梅花啊,你簡直是畫中的美女南嶽地仙,你的美麗留住我,久久地倚著欄幹。雪晴了,空氣溫潤而清爽,鬆樹腰幹上的雪漸漸消融,泉眼卻依然被冰雪封凍。千古興亡,留下多少遺恨,看那一堆黃土下麵,曾是不可一世的吳王闔閭,而青山依舊,千古長存。老和尚與我一樣喝醉了,何必去拍打字跡模糊的殘碑,何必去看深埋著吳王寶劍的劍池。
“賞析”
《雪中遊虎丘》是記遊曲,又是詠懷曲。虎丘作為古跡,遊客無疑要去憑吊闔閭墳,去觀覽劍池;可是虎丘最吸引張可久的則是雪後綻放的梅花,是虎丘雪晴的迷人的景致,是大自然之美。所以前五句,純然是一幅虎丘雪晴圖。作者的喜悅流注於雪後清冽的天氣的點染,梅花、鬆樹、寒泉等形象的勾勒之中。吳王墓、劍池等凝聚曆史遺恨的陳跡,並未能引起詩人特殊的興致;相反,他以相當冷漠的目光掃視這一切。所以,後六句的吊古詠懷,實際上是對吳王功業的否定,也是對功名富貴的否定。“一丘黃土”與“千古青山”之間,暫短與永恒,渺小與莊重,是如此分明。這就是張可久的曆史觀。經過這樣的比照,令人感到此曲的主旨在於淡泊人生和熱愛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