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中呂·迎仙客]秋夜(2 / 3)

[南呂·金字經]春晚

“原文”

惜花人何處,落紅春又殘。倚遍危樓十二闌。彈,淚痕羅袖斑。江南岸,夕陽山外山。

“譯文”

憐紅惜玉的人啊,你飄泊在何處?如今花兒又凋零,春天又將歸去。她獨立樓頭,望不見心上人的身影,倚遍了欄幹。淚珠兒彈落羅袖,羅袖淚痕斑斑。夕陽餘暉灑滿江南岸,夕陽落在山那邊,山外又是重重疊疊的山。

“注釋”

[惜花人]指與女子相戀的男子。[落紅]落紅。[危樓]高樓。[羅袖]絲織衣服的袖子。

“賞析”

《春晚》是一支女子相思曲,它將惜春與相思這種情緒相交織,情調分外淒婉而憂傷。它的精彩處在於晚春氣息和傍晚氛圍的組合與渲染。落花成陣,意味著春將歸去,這已是煩惱人的季節,兼之以殘陽如血塗滿原野和樓頭,抒情主人公的相思和對遠行不歸者的幽怨自然更增十分。尤其是末兩句“江南岸,夕陽山外山”,構成深邃遼遠的意象,在夕陽餘暉中無盡的山巒,承載著無盡的相思和幽怨,從而將女子的惱恨感傷推到無限遠。雖然,這一意象的構思源於歐陽修詞《踏莎行》的“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的遞進層深的創意,但張可久賦予這一意象更濃烈的色彩,翻出了新意,也深可讚許。當然“夕陽山外山”這樣的句子未必是張可久的首創,如任昱的《南呂金字經·湖上僧寺》也以此句結尾,恐怕在當時已是人人愛用的一句套話。

[中呂·喜春來]永康驛中

“原文”

荷盤敲雨珠千顆,山背披雲玉一蓑。半篇詩景費吟哦。芳草坡,鬆外采茶歌。

“譯文”

如千顆珍珠灑落玉盤,雨點拍打著荷葉;雨霧繚繞的山峰,披上玉色的蓑衣。這美妙的景致,是一首經得起吟詠的詩喲。聽,芳草坡裏,鬆林深處,傳來動聽的采茶歌。

“注釋”

[永康驛]永康,今浙江省永康市;驛,驛站。[蓑]蓑衣,竹葉編製的雨具。

“賞析”

《永康驛中》描寫永康山村的雨中景致,爽朗明快,宛如一首山歌。開篇一組對偶句,巧用比喻,寫出了雨中荷塘和山色所蘊含的詩情畫意。詩人麵對這幅山水畫圖,正在構思詩篇之時,不遠處傳來采茶人的山歌聲,這表明此曲的寫作正源於采茶歌聲的啟發。作者不僅展示山水之美,而且歌頌勞動之美,這是此曲有別於一般山水作品之處。

[中呂·賣花聲]懷古

“原文”

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生民塗炭。讀書人一聲長歎!

“譯文”

虞姬烏江岸邊自刎,西楚霸王垓下覆沒;孫吳聯軍火燒赤壁,曹操大敗北歸;漢將軍守邊無功,白首玉門關外。令人傷心的秦皇漢祖基業,無數百姓為它流血流淚,有去無歸。讀書人怎能不長長歎息,帝王寶座下麵,是人民的白骨累累!

“注釋”

[美人自刎]《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羽兵敗垓下,夜聞四麵楚歌,知大勢已去,遂與美人虞姬飲帳中,慷慨悲歌;次日項羽大戰漢軍,未能突圍,雖一以當百,終寡不敵眾,自刎於烏江西岸(今安徽和縣烏江鋪),被漢將分屍領賞。虞姬並未在烏江自刎。美人自刎烏江岸,應是後人的傳說。[戰火燒赤壁]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孫權、劉備聯軍於赤壁(今湖北省蒲圻縣西北)以火攻大敗曹操水軍,曹操遂率軍北還。[將軍空老玉門關]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李廣利奉命西出,擊大宛,因沿途缺糧,兵敗,死傷慘重,退還敦煌,士卒僅存十之一二,上書請求罷兵,漢武帝大怒,遣使者傳令關閉玉門關,“軍有敢入者輒斬之”(據《史記·大宛傳》)。此句疑指此事。[塗炭]塗,泥淖;炭,炭火。生民塗炭,喻百姓處於水火之中,極端危急。

“賞析”

此曲慷慨悲涼,從百姓的立場和角度觀察曆史上英雄的成敗和王朝的興亡,明顯地受到張養浩《潼關懷古》的啟發和影響,體現作者關心百姓疾苦的民本思想。赤壁之戰也罷、垓下之圍也罷、老死玉門關外也罷,成功與失敗者雖然都隻是極少數帝王將相,但為之付出生命的卻是無數無名士卒,正是這些百姓子弟的巨大犧牲造就了帝王的基業和將軍的榮譽,所以作者所發出的“一聲長歎”,乃是為千萬百姓而發,非為王朝和英雄而發。這是此曲成功處,也是它與張養浩《潼關懷古》一脈相通的連結點。雖然它不及《潼關懷古》深刻。

[越調·天淨沙]湖上送別

“原文”

紅蕉隱隱窗紗,朱簾小小人家,綠柳匆匆去馬。斷橋西下,滿湖煙雨愁花。

“譯文”

淺紅的芭蕉花掩映著,隱隱約約的窗紗和朱紅的門簾裏,是戶小小人家。門前綠柳下,美人兒目送郎君據鞍上馬,轉眼間,知他何處天涯?斷橋西邊的湖水喲,蕩起離人滾滾淚花。

“注釋”

[斷橋]杭州西湖一景,位於白堤。

“賞析”

《湖上送別》抒寫西湖邊人家的女子送別心上人時的離情別緒。小令並未直接描寫送別的場景和離人的哀傷,純用暗示筆法,卻分外顯得婉約深摯。頭三句巧用鼎足對,勾勒出一處溫馨人家的輪廓,及其家中人難以割舍的別離場景。“紅”、“朱”、“綠”三種顏色開頭的三句話,相互映襯,標誌著歡樂和憂傷的更替。末二句,將女子無邊的離愁投射到斷橋湖水,美麗的西湖在離人眼裏已充滿煙雨愁花,悲涼之氣充滿湖麵,雖未提及一個“離”字,但離情歸結於景物的藝術用心,已十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