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中呂·迎仙客]秋夜(1 / 3)

“作者簡介”

作者張可久(略)

“原文”

雨乍晴,月籠明。秋香院落砧杵鳴。二三更,千萬聲。搗碎離情,不管愁人聽。

“譯文”

雨霽天晴,月光籠罩大地,彌漫秋草秋花氣息的院落響徹搗衣聲。婦人們直搗到二更、三更,杵敲石砧,千聲萬聲。聲聲搗碎女人心,搗碎了離情,不管相思的人兒願不願聽。

“賞析”

這似是一幅秋夜搗衣圖。籠罩著月色彌漫著秋香的院落,婦人們把對遠行不歸的男人的思念和幽恨,都灌注在搗衣聲中。搗衣是製作冬衣的一個步驟。誠如姚燧在《寄征衣》中所詠歎的,思婦們是否給良人寄寒衣甚為躊躇,此曲的抒情主人公也是帶著離愁別恨來搗衣,心情是複雜的。張可久的高明處在於:他雖然沒有正麵刻畫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但是他通過砧杵的聲音,卻巧妙地揭示了思婦的憂傷;將砧杵聲與幽靜的月夜以及襲人的秋香,組合成渾圓的圖畫,搗衣人的形象便自然地浮現出來。語言極為簡淨、明麗,富有表現力。

[越調·憑闌人]湖上

“原文”

二客同遊過虎溪,一徑無塵穿翠微。寸心流水知,小窗明月歸。

“譯文”

我們同遊虎溪,穿過綠陰覆蓋纖塵不起的幽徑;淙淙的溪水知道我們的心。歸來時,月光已照進客舍的窗子。

“注釋”

[虎溪]廬山有虎溪,相傳晉代高僧慧遠居東林寺,寺外有溪水,送客過此,每聞虎鳴,遂以虎溪名之。此曲未必實指廬山虎溪,疑指杭州西湖虎跑山下的溪水。[翠微]樹木青翠欲滴的樣子。[寸心]內心。如杜甫詩雲“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賞析”

此曲描述與朋友同遊虎溪時的美好感受:青翠欲滴的幽徑,澄澈的淙淙溪水,令遊人不忍離去。“寸心流水知”,流水知道遊人有不忍離開的心緒,表明人與自然的契合,賦予流水以人情。以“小窗明月歸”作結,整個曲子更顯得溫馨親切。不妨說,《湖上》是一支輕鬆的小夜曲,讓讀者陶醉在美麗的大自然中。

[越調·憑闌人]春夜

“原文”

燈下愁春愁未醒,枕上吟詩吟未成。杏花殘月明,竹根流水聲。

“譯文”

挑亮了燈,我在枕上醞釀著詩,惜春的憂思,令我毫無睡意。但愁春歸去,我心溺愁思,低低吟詩,終吟不成句。殘月尚掛天際,杏花悄悄墜地,牆外竹叢有潺潺流水。

“賞析”

《春夜》抒寫作者的閑適生活和惜春的心緒。因春愁而無眠,枕上吟詩也未成,但並未影響作者的興致,他依然被春末之夜的美好景象陶醉。“杏花殘月明,竹根流水聲。”這一靜一動、色彩與聲音的結合,展現了春夜的無限魅力,也表明作者生活的環境是多麼幽靜和諧。小令短短四句,作者當然惜墨如金,十分注重字詞的錘煉。“殘”字用得尤妙,既暗示杏花無聲墜落,春事將了;又指殘月尚不吝嗇光輝,掛在天際,令春夜靜謐中顯得透明。“根”字也用得好,因為經溪水(或泉水)的衝刷,竹子根部早已裸露,水激竹根之聲,在春夜更顯清亮。以抒懷發端,以造境結束,表明作者作詩不成,反而引起對窗外景物的注意,倒也順理成章,符合人的心理過程。

[越調·憑闌人]春思

“原文”

鶯羽金衣舒晚風,燕嘴香泥沾亂紅。翠簾花影重,玉人春睡濃。

“譯文”

鶯兒舒展金色的羽翼,翱翔在晚風中;燕子築巢,嘴銜香泥沾著點點落紅。深閨的翠簾,落滿花影重重;美人兒午睡未起,甜甜做著春夢。

“賞析”

《春思》以黃鶯舞晚風、燕子築香巢、翠簾上花影,烘托春睡未起的美人兒;春天的美好與美人兒的慵懶之間的不協調,恰恰反映出大家閨秀的春怨。生活在金閨的女子,她們不缺乏衣食財富,所缺的是自由和愛情。春鶯的自由飛翔,春燕的忙碌成家,反襯出玉人兒的孤單和無聊。她隻好以春睡打發時光,也許能在夢裏尋覓她需要的安慰。作者未用一個“愁”字,但玉人兒的春愁已浮上紙端。

[雙調·落梅風]冷泉亭小集

“原文”

彈初罷,酒暫歇。醉詩人滿山紅葉。問山中許由何處也?老猿啼冷泉秋月。

“譯文”

放下酒杯,止住琴聲,令詩人陶醉的,不是酒和琴,是滿山紅葉。請問山中的高士許由,你身在何處?但聞老猿啼叫、冷泉淙淙,抬頭一輪秋月!

“注釋”

[冷泉亭]杭州西湖的一處風景。小集,人數很少的小聚會。[許由]傳說堯帝時的高士。堯要禪位給他,他不受而逃,遁耕於潁水之陽;堯又要召他為九州長,許由不想聽這個消息,洗耳於潁水之濱。典出《莊子·逍遙遊》,又見晉代皇甫謐《高士傳》。這裏泛指隱者高士。

“賞析”

此曲抒發作者對高士歸隱生涯的欽慕之情。這種欽慕主要體現在對遠離紅塵的優美幽靜的自然環境的向往。在作者心目中的高士(如許由這樣的奇人),當生活在“老猿啼冷泉秋月”的山中,飲清泉、賞秋月、以老猿為鄰。這就是無塵世的喧囂、無人際的煩擾,無名利的誘惑。小令純然抒發懷抱,但以景物予以充實,給人以情有盡而味無窮的感覺,有一唱三歎之妙。

[南呂·金字經]雪夜

“原文”

犬吠村居靜,鶴眠詩夢清。老樹冰花結水精。明,月臨不夜城。扁舟興,小窗何處燈。

“譯文”

犬吠一二聲,更顯村居的幽靜;白鶴在水邊睡了,詩人也做著清夢。老樹落滿雪花,雪花結成晶瑩的冰淩。圓月揮灑清光,雪後的小村成了不夜城。我從夢中醒來,突發遊興,蕩起小船去尋訪知音,可知他的小窗是否亮著燈?

“注釋”

[扁舟興]暗用《世說新語》“子猷訪戴”的典故。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四望皎然,忽憶剡溪戴安道,立即乘船夜訪之。張可久以王子猷自喻,要像子猷那樣乘小船雪夜訪友。

“賞析”

《雪夜》描寫江南水村雪夜的靜謐氛圍,並抒發作者乘興蕩船訪友的雅興。小令開篇運用以動襯靜的筆法,將讀者帶入幽靜的水村之夜,犬吠聲打破夜的寧靜,又襯托出夜的寧靜;接著以“鶴眠詩夢清”這樣語含雙關的句子,進一步突出小村之夜絕無雜塵的空靈境界,不僅閑雲野鶴般的詩人進入夢鄉,自由自在的白鶴也睡著了;第三句“老樹冰花結水精”,正麵點出雪夜這個題目,小村和原野不僅幽靜之極而且瑩潔之極;四、五句,又將瑩潔的村野置於無邊的月色中,使村野更顯得透明。在這樣重重鋪墊之後,詩人才抒發“扁舟興,小窗何處燈”的情懷,抒情主人公形象立時呈現在雪夜之中。意蘊豐富,境界渾圓,直追唐人絕句和宋人小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