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9章 [南呂·梁州第七]射雁(1 / 2)

“作者簡介”

作者喬吉(略)

“原文”

魚尾紅殘霞隱隱,鴨頭綠秋水涓涓。芙蓉燦爛搖波麵。見沉浮鷗伴,來往魚船。平沙衰草,古木蒼煙。江鄉景堪愛堪憐!有丹青巧筆難傳。揉藍靛綠水溪頭,鋪膩粉白頻岸邊,抹胭脂紅葉林前。將笠簷兒慢卷,迎頭仰麵,偷睛兒覷見碧天外雁行現,寫破祥雲一片箋,頭直上慢慢盤旋。

[一枝花]忙拈鵲畫弓,急取雕翎箭。端直了燕尾比,搭上虎筋弦。秋月弓圓,箭發如飛電。覷高低無側偏,正中賓鴻,落在蒹葭不見。

[尾]轉過紫荊坡白草塚黃蘆堰,驚起些紅腳鴨金頭鵝錦背鴛,誠得這溪鳥勒鳥兒連忙向敗荷裏串。血模糊翅扇,撲剌剌可憐,十二枝梢翎向地皮上剪。

“譯文”

天邊隱隱約約的殘霞像魴魚尾那樣紅,秋水像鴨頭綠那樣澄澈,豔美的荷花在水麵上輕輕晃動。隻見結伴的鷗鳥在嬉戲,魚船往來如織,平坦的沙灘,枯萎的草地,蒼老的樹林,淡淡的晨霧,江鄉的風景多麼可愛!即便畫家的巧筆也難以描繪。那溪水像揉進了藍靛一樣湛綠,白蕷花開的岸邊像鋪了一層白粉,楓樹林紅得像反抹上了胭脂。這時有一位射雁的高手,將笠帽簷兒慢慢地卷起,他迎麵仰頭盯住了碧藍天空裏的一行大雁。那雁兒無憂無慮地在祥雲上寫字,一會排成“一”,一會兒排成“人”,一會兒直上雲霄,一會兒低低盤旋。

那射手拈起畫鵲的弓,急忙拿來雁翎箭,端正燕尾比,搭上虎筋弓玄,弓被拉得中秋月那樣圓,刹那間箭飛出去像一道閃電。不高不低不偏,正射中一隻大雁。那中箭的雁兒跌落在蘆葦叢中,不見蹤影。

那射手急急轉過紫荊坡、白草塚、黃蘆堰,驚起了紅腳鴨、金頭鵝、錦背鴛,嚇得那些紫鴛鴦連忙往枯萎的荷葉中間竄。射手終於發現了那隻扇動血淋漓翅膀、在地上撲騰的大雁。它那十二支翎梢正向泥土裏鑽。

“賞析”

此曲是雁的悲歌,是金秋射雁圖。首先描繪金秋的美好景象,秋水澄澈,秋空碧藍,白頻、紅葉相映成輝。以此為背景展現大雁在自由自在地飛翔。這善良的靈性一點也沒有料到它們會遭到人類的突然襲擊。“寫破祥雲一片箋,頭直上慢慢盤旋。”極其平和,極富詩意。正在此刻,射手的弓箭正向其中一隻瞄準,刹那間把它射了下來,墜落蘆葦叢中。射雁的人一點兒也沒感覺到他在殘害生靈,他急不可耐地、風風火火地去尋那隻受傷的雁。作者沒有描寫射雁者的得意神態,但他著力描寫那雁兒血肉模糊拚命掙紮的情形,則表明他對這生靈的深深同情和對射雁者無言的譴責。作者運用鋪敘筆展示秋天,展示秋雁的死亡過程,展示射雁者的動作,將美與醜、生機與死亡鮮明地對照起來,激發人們對大自然、對生命的熱愛,對殘害生命行徑的憤恨。作者善於準確生動地運用詞語,去揭示射雁者的老練、迅速的弓法,如“忙拈”、“急取”、“端直”、“搭上”等動詞性詞組的巧用,均恰到好處。

[雙調·新水令]閨麗

“原文”

繡閨深培養出牡丹芽,控銀鉤繡簾不掛。鶯燕遊上苑,蝶夢繞東華。富貴人家,花陰內柳陰下。

[喬木查]忽地迎頭見咱,嬌小心兒裏怕,厭地回身攏鬢鴉,傍闌幹行又羞,雙臉烘霞。

[攪箏琶]我凝眸罷,心內頑麻。可知曲江頭三次遺鞭,我粉牆外幾乎墜馬,人說觀自在活菩薩,堪誇。普陀山幾時曾到他,更隔著海角天涯。

[甜水令]他秋水回波,春山搖翠,芳心迎迓,彼此各承答。詩句傳情,琴聲寫恨,衷腸牽掛,許多時不得歡洽。

[雁兒落]鬥的滿街裏閑嗑牙,待罷嗬如何罷。空揣著題詩玉版箋,織錦香羅帕。

[得勝令]我是個為客秀才家,你是個未嫁女嬌娃。不是將海鶴兒相埋怨,休把這紙鷂兒廝調發。若是真麼,回與我句實成的話。天那,送了人嗬不是耍。

[離亭宴煞]隻因你贍不下解合的心腸兒叉,不是我口不嚴表

揚的風聲兒大。佇頭憑闌,一日三衙。唱道成時節準備著小意兒妝蝦,不成時怎肯呆心兒跳塔。哎,你個吃戲冤家,來來來將人休量抹。我不是琉璃井底鳴蛙,我是個花柳營中慣戰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