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照明狀況,遠不適合於社會和生產的需要。尋找新的照明方法,變得越來越迫切了。深入研究新照明原理的主要任務,是要避免用明火。不但要清除照明設備的易燃性,也要降低氧氣在燃燒過程中的消耗。科學家、發明家都注視和研究著電流照明的可能性,擴大了對製造弧光燈和白熾燈的研究試驗工作。
這兩方麵的研究工作,各自獨立地展開了。製造令人滿意的弧光燈,要比製造實用的自熾燈進行得早:19世紀50年代就已製造了幾種具有複雜的自動調節器的弧光燈。它們開始被用於露天的空間照明,用於燈塔,用於大的公共場合的照明。但這些光源的電能供應的情況很不好:每一盞弧光燈都有獨立的電源,這就使這種裝置造價很高。弧光燈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火焰光源,雖然獲得了某些推廣(實際仍舊隻是用在特殊的場合),但隻能算是為照明技術的新方向開了個頭。在70年代,出現了較好的(格拉姆的、西門子等人的)發電機,找到了在同一個電路中可同時點用許多弧光燈的方法,在使用這些燈的技術上也有了改進。但由於弧光燈放射出極強的光通量,又是火焰光源,所以它就不能被廣泛采用。
巴·亞·亞布羅齊柯夫在1876年發明了電燭,即光度比較小的弧光燈,使電照明的應用大大地擴大了。亞布羅齊柯夫電燭開始用於街道、商店、旅館、沿岸街、港灣、工廠以及住宅照明。但電燭的普及卻受到以下情況的限製:電照明的用戶要靠自己的設施才能保證自己的照明設備有足夠的電能,這就使電燭照明價格昂貴。電燭的持續照明時間為兩小時左右,兩個小時後就需要更換新的電極,所以就要求要經常細心地對整個照明裝置進行維修。再說,電燭像其他弧光燈一樣,也是火焰光源。
電照明問題,由於許多人從事於製造白熾燈的研究,在70年代最後一年得到了解決。托·阿·愛迪生沒有發明出白熾燈原理。如果分析一下在愛迪生以前的人對白熾燈所作的研究工作,那麼就會清楚,白熾燈裝置的基本原理早在愛迪生進行研究之前就已完全形成。當時需要的是選擇一些最有利的、最合乎理想條件的、用起來又很方便的電燈元件,爾後再把它們裝起來,成為一個完整的裝置。需要的是要明確地想像出電照明的整個係統。而這一種設計合理、完全適合於廣泛應用的、節省電能的白熾燈,人類卻正是得自於愛迪生之手。白熾燈就是愛迪生的有趣的科技思想的體現,是他精心設計、仔細研究和真正大規模試驗的結果。
愛迪生怎樣產生了必須改進白熾燈和要研製出新的照明係統的想法呢?某些史料指出說,這些研究工作的某些動機是在愛迪生了解了(大概是在1876年)羅德金燈之後產生的。而該燈的樣品,是被派到美國接收俄國海軍部定購的巡洋艦的阿·姆·霍京斯基中尉帶去的。在彼得堡與羅德金共過事的霍京斯基,把燈的樣品運到美國是完全可能的,而向造船家和電工技師提出在船上安裝電照明的要求在當時是進步的和適宜的。但應當指出,在那些年裏已經有人製造出了比羅德金更合理的白熾燈。愛迪生肯定知道這些種類,因為技術報刊和普通報刊對這種燈都作了詳細報導。因此,還沒有達到實用階段的羅德金燈的結構,並不能有助於特別是促使愛迪生進行這一工作。
在法國和其他國家,用亞布羅齊柯夫電燭安裝起來了很實用的照明裝置。亞布羅齊柯夫是用小功率的弧光光源進行電照明的先驅,所以他所作的研究工作,就不能不影響電工學家們的觀點、意向和研究工作。報刊已證實了這一點。1879年在有關愛迪生順利地製成白熾燈的消息發表時,12月21日的《紐約先驅報》指出了愛迪生的先驅者們,其中包括亞尼·羅德金和巴·尼·亞布羅齊柯夫在這方麵所進行的研究對他具有什麼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