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太放映機”的成功,標誌著真正的電影事業在美國問世。但是,巴黎的盧米埃爾兄弟在1895年12月,英國的羅伯特·鮑爾於1896年2月就已經在電影院放映電影了,這比愛迪生分別早了4個月和2個月。由於有好幾個發明家幾乎在同一時期都取得了成功,所以要明確地斷定誰是這個領域中的第一個成功者是很難的。
由於愛迪生的原始活動電影機沒有在國外獲得專利權,這就為競爭者創造了有利條件。不但在國外可以生產電影設備,甚至可以把它輸入到美國,也可以在國外進行某些改進而獲得專利權。商人們看到電影能立即發財致富,更是拚命地擠進這種欣欣向榮的事業中來。愛迪生在1897年發動了一個“專利權戰爭”,他聘請了許多律師起訴,通過一係列法律活動,為其攝影機和放映機在美國取得了專利,愛迪生的競爭者紛紛失敗了,隻有“比沃格拉夫”和“維太格拉夫”兩家公司還能存在。前者專門拍攝新聞片,後者則靠製作色情短片贏利。1907年,愛迪生迫使競爭者與他聯合組成“電影專利有限公司”,承認愛迪生的所有專利權。伊斯曼·柯達也參與了這項計劃,拒絕向那些不交納執照費的製片人出售膠片。愛迪生實際上是給美國電影界加上了一個嚴格的控製。參加公司的製片商每洗印一英尺的拷貝須繳付半分錢,發行商每年須繳納5000美元的執照費,放映商每星期要繳5個美元。這些收入每年給公司帶來近100萬美元的利益。而愛迪生的實驗室在1889年至1894年這段時間為了發明電影花費總共不到2萬美元。愛迪生在幾年內就成為美國最大的電影和電影設備生產者。
1903年,愛迪生製片廠的製片人埃德溫·波特拍攝了消防隊員接到火警後,策馬急馳,奔向火場的一些鏡頭。他想,可以用這些鏡頭,再增加幾個消防隊員從燃燒的房子裏救出被困母子的鏡頭,就可以編成一個故事。於是,他設計並拍攝了補充鏡頭。這部《一個美國消防隊員》,雖然製作粗糙,敘事方式也很原始,卻立刻受到觀眾的歡迎。
於是,波特緊接著又攝製了一部故事片《火車大劫案》。這是一部美國西部片。波特既是編劇導演,也是攝影師。他讓演員穿上牛仔服,在新澤西借了一列火車,並搭建了一個車站和舞廳的攝影場。影片表現一夥匪徒搶劫了火車,最後被追捕者擊斃。這部電影一部分在攝影場拍攝,一部分是在新澤西的鬆林中拍攝的。請的演員都是業餘的,從來沒有騎過馬。影片中的槍戰和追逐場麵使觀眾激動不已。影片動作激烈,並成功地運用了平行動作鏡頭的交叉剪輯技術。這部僅8分鍾的影片十分受歡迎,成了全國“五分鍾影院”的開幕節目。《火車大劫案》是美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故事片,對其他導演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隨後拍攝了一批“西部片。”此後,故事片的製作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世界電影發展史告訴我們,如果歐洲和美國的初期電影工作者沒有發現電影在敘事廳麵的巨大潛力,電影可能隻是流行一時而已。
美國的電影事業出現了初期的繁榮。“電影專利有限公司”想維護其壟斷地位的企圖,相反卻間接地促進了電影藝術的發展。電影製片商和發行商極不滿於專利公司的控製和強性索取。比沃格拉夫影片公司繞過愛迪生的專利,生產了攝影機,他們攝製的影片因其質量不錯而受到公眾的歡迎。在伊利諾斯和威斯康星,艾特肯兄弟的發行公司也開始生產影片。他們從愛迪生的製片廠挖走了格裏菲斯,並籌集資金幫助格裏菲斯拍攝了一部在美國電影藝術史上產生重大影響的好影片,這就是《一個國家的誕生》。這是一部反映內戰與重建的影片,藝術性與拍攝技巧得到了很好的結合,取得了極佳的藝術效果。
電影事業的初期繁榮,也促使伊斯曼·柯達改變了態度,他開始向不屬於專利公司的製片人出售膠片。
這時,每年以百萬之眾來到美國的移民,也促使影片量急增,刺激了電影事業的發展。20世紀初,湧向美國的移民出現了高潮。這些移民幾乎不會說也聽不懂英語,於是,他們從隻需花幾分錢的電影娛樂中了解這個陌生的國家。1905年,賓夕法尼亞出現了第一家“五分鍾影院”——看一場電影僅五分鍾。電影的生動、直觀,簡直令人不可思議。僅兩年時間,猶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的這種小電影院已達五千餘家。在無聲電影發展、完善的同時,愛迪生一直沒有忘記製造真正“會說話的電影”的夢想。他把留聲機和活動電影結合起來,不斷地研究調和聲與影的問題。最感困難的問題,是收取遠處細微的聲音。他造出了很靈敏的收音器,凡距離40尺以內的大小音波,都能收取。把這種收音器連在高速照相器外,便成為有聲活動電影的製片機。在拍攝時,演員一邊做動作,一邊講話、唱歌,攝像和收音同時並進。放映廳後邊的放影機和幕前的留聲機中間用電線連接,隻須一撥開關,便能操縱留聲機,所以放映時,聲音和動作便能妥切配合,沒有先後快慢的毛病。
愛迪生在新世紀到來之際,在西奧蘭治鄉村俱樂部裏進行了試驗。來客都是周圍的鄰居。銀幕上出現了一位穿夜禮服的人,他舉起雙手。觀眾看到了他雙唇微動,像是要說話的樣子,這時,聲音便立刻傳進他們的耳朵,而且形與聲配合得很好。接著,一位姑娘演奏了小提琴曲《安妮·芬莉》,另一位演員唱起了《夏天的最後一朵玫瑰》。
一位觀眾高興地說:“演講者將一瓷盤摔在了地上,你不僅能聽到落地時的破裂聲,還能聽見碎片濺開時發出的細微的動靜。一名號手出現在銀幕上,吹起了起床號,哨聲響了……狗被領了出來,就在他們爭先恐後地登上銀幕時,我們可以清楚地聽到狺狺的狂叫聲。內容還不止於此,有諾曼底的鍾聲與場景,有政客演講與背後提台詞的聲音與畫麵。”
盡管這次試驗在聲與影的配合上是成功的,但愛迪生並不滿意,他認為離有聲電影的成功還很遠,留聲機的音量也太小。他說:“最困難的是使留聲機放出的聲音傳到一定的距離,而且不能把它放在放映機的視焦範圍之內。讓我來做個比較你就知道這是個多麼困難的問題了——如果你站在留聲機一米遠的地方測定的音量為一百,那麼到兩米遠的距離音量就是二十五了。”
愛迪生曾想到過使用字幕。他的日記本裏有這樣的記載:“我們常常使用跑表在不同類型的觀眾中試驗字幕效果,以使確定出一種合適的字幕延續時間,使人們都能看清字幕的內容。我們選擇的對象有孩子、老人、職員、技工、商人、個體勞動者、家庭婦女等,對他們使用不同字數的字幕進行試驗。”但這種試驗表明,字幕是不能代替聲音的。
1908年lO月,愛迪生改進留聲機時,研製了一種叫做“琥珀油”的化合物,用這種“琥珀油”製作的輥筒錄製的音和放出的音,質量特別好1912年2月7日,愛迪生在紐約放映了用改進了的留聲機為活動電影放映機配音的有聲電影,琥珀油輥筒出色地為由莎士比亞悲劇改編的電影片斷配了音。留聲機改進後,雖然放音時間比原來持續的2分鍾增加了一倍,但也隻有4分鍾。“會說話的”影片持續時間不超過七八分鍾,中間因為更換輥筒還停頓了一會。所以這種有聲電影在放映持續不少於一個小時的時間內,隻能作為一個插入節目。再說它的音量仍不適應於大庭廣眾條件下的配音需要。顯而易見,這種有聲電影還不能把默聲電影取而代之。愛迪生從開始研製電影至今,二十餘年來一直沿著把留聲機和電影機有機結合為一體的思路研究有聲電影,但沒有突破性進展。也許正是對留聲機的偏愛,局限了發明家的思路。電影技術的發展,還得沿著聲音的光學記錄與活動景物相結合的道路走下去。到20世紀20年代,通過光學把聲音記錄在膠片上,才誕生了有聲電影。
1927年10月23日,華納兄弟電影公司第一次成功地拍攝了有聲響、對白、音樂和歌唱的有聲電影《爵士歌手》。電影第一次真的開口說話了。它宣布了默片時代的結束,拉開了電影有聲時代的大幕。從此,人類又多了一片五光十色的奇妙世界。
愛迪生一開始就認識到電影技術在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他不僅肯定了電影在藝術方麵有重大意義,而且還是重要的教育工具和教學手段。愛迪生費了很大力氣來專門研究電影,為電影事業的興起和發展奠定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基礎,但他仍謙虛地說:“對於電影的發展,我隻是在技術上出了點力,其他的都是別人的功勞。”正如美國著名導演、電影史學家兼評論家劉易斯·雅各布斯所說:“電影,在實驗室裏誕生,被組合起來作為一種表達工具,用來作為廣大群眾的娛樂,又是在科學家、藝術家和實業家合作之下才獲得發展的。各個方麵的人們對電影的興起,形成它的特色和加強它的效果,都做出了貢獻。”電影的發明人雖不隻愛迪生一個人,但他卻真實地使電影走出了實驗室。他留給電影界的至今仍有價值的遺產,是35毫米的標準規格和用以改進每幅影片畫麵的四個鏈輪齒孔的定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