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迪生的出色之處,正是他在解決某項研究課題時總是選擇自己所獨有的途徑和方法,但同時也不輕視或拋棄他的前輩所已經采用或已經取得的成果。愛迪生經常自稱是“純實踐家”,通常對為了知識而知識的“純科學”不感興趣。確實,他有時候傾向於誇大經驗知識的作用,但他從未否定理論的作用。因為他本身具有廣泛的求知精神,所以他從不否認任何領域的知識。他對研究所謂“純科學”的人仍然給予應有的評價他不感興趣,但絕不輕視“純科學。”
作為一個職業發明家,愛迪生在他的工作中總是以科學資料為依據,並把自己的勞動建立在科學和科學實驗的基礎上。愛迪生在開始著手做某項工作時,他首先如饑似渴地研究與這項工作有關的所有書麵資料。他同時要了解在他之前人們所做的一切,但他決不認為已經取得的成果是最終的成果。正是這樣,愛迪生的一切實驗,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後,按照確定的規劃進行的。他從不采用“嚐試、嚐試、再嚐試,最後總會有所得”這樣的方法。他對同事們的指示,從來都是既明確,又準確,而且必須遵循他的指示係統地進行研究,以期在限定的時間內取得預期的成果。
愛迪生的一切成就應歸功於他自己的才能、豐富的想像力、勇敢果斷、判斷準確以及他在進行大量試驗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堅韌不拔的意誌。導線在電流作用下受熱發光,這是白熾燈的工作原理。為了尋找合適的燈絲材料,愛迪生對1600種材料一一做了試驗,終於取得了19世紀最偉大的發明。在對白熾燈的改進中,愛迪生發現用竹纖維的碳化物做燈絲能提高電燈的壽命,他決心要找到最好的竹子,他從全世界找來六千多種竹子,六千多次試驗,白熾燈的壽命從第一盞燈的40小時,提高到一千多小時。在發明鐵鎳堿性蓄電池時,有記錄的試驗就達二萬餘次。為了探尋從野草中提煉橡膠,愛迪生對16000種植物做了試驗。愛迪生說:“要幹,一直幹到底,不成功絕不罷休,要有毅力才行。”
嚴謹縝密、重視實踐的科學態度,不畏艱難、不怕失敗的頑強意誌,是一位有作為的科學家必備的優秀品質。愛迪生所取得的成就,是那些隻尚空談,跟在前人後邊亦步亦趨的人們所無法企及的。
愛迪生的成功,還得益於他的助手們卓有成效的辛勤勞動。善於聚集人才、培養人才,是愛迪生成功的重要條件。在這個問題上,愛迪生也為人們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啟迪。
《美國企業史》的作者塞利格曼寫道:愛迪生“聚集了一批技術高超的人才……並鞭策自己和手下的人在技術領域裏攀登新的高峰。他雇用了一些訓練有素的科學家。”愛迪生非常愛才,歡迎學有所長和有實際工作經驗的專家到他的實驗室工作,並盡可能地為他們提供一流的工作條件。愛迪生是絕對的領導,不允許助手們在工作中把他的指示當耳旁風,但他絕不束縛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思想,對各種能改進工作的獨創和合理的建議持愛護的態度。愛迪生十分了解自己的工作人員,清楚他們的專長和愛好。他分配任務時從不交代具體做法,他知道誰會更好地完成任務,他力求最合理和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特長。
愛迪生認為,助手們在其任務範圍內,應該發揮創造性、主動性,尋找獨到的解決辦法。愛迪生本人工作效率極高,他不歡迎動作遲鈍的人,他要求助手們節省時間快速工作。隻要工作需要,他也會迫使他們連續加班,直到完成任務。愛迪生實驗室的所有人員都實行計件工資,對於優秀者,他經常給予獎勵。他和同事們相處融洽,關係友好。在休息時,或者當一項發明成功時,他會和同事們一塊唱歌、跳舞,請同事們到外邊去吃飯。愛迪生的助手們也非常了解他的嚴於要求的性格、艱苦卓絕的精神,欽佩他的智慧才能和遠見卓識,更為他的勤奮所感動。所以,他的絕大部分助手在幾十年間都能不斷地與他一起工作,形成了一個精誠團結的集體。在愛迪生領導下,這個集體通力合作,完成了一項又一項的發明。這個集體中的許多人,也成了“愛迪生式的發明家”,成了公司的董事長、技術顧問、總工程師、設計師、機械師。
愛迪生在錄用人才時的觀察方法,也是很有特色的。我們不妨舉兩個例子。
韋爾說:“我為了找工作來到門羅公園發電機廠,愛迪生把我領到一大批雜亂無章地放在牆角的機器零件前,對我說:“把這些零件裝配起來,並告訴我什麼時候能開動它。我不知道這都是些什麼東西,但這項任務對我來說是上了一堂很好的課。原來擺在我麵前的是一堆發電機零件,我最終把它裝配好並開動起來。於是,我被分配到我所希望的崗位上。”
奧特也有同樣的經曆,他請愛迪生給找個工作。
“您能開動這機器嗎?”“可以。”“您對這件事有信心嗎?”“如果我完不成這項工作,您一分錢也別給我。”
奧特完成了指定的工作。兩周後,他被任命為車間主任。
愛迪生在晚年組織了一次競賽,他想在競賽的優勝者中,挑選一位最有天賦的青年人,經過培養之後,能勝任他所組織和鞏固起來的發明創造係統接班人的任務。為此,愛迪生編製了一份問題彙編,它由四部分組成,共有57個問題。前三部分包括物理、化學和數學方麵的問題。參賽者靠死記硬背書本上的知識是回答不出這些問題的。例如,物理學方麵的問題有:“噪音和樂音的區別是什麼?”“如果教堂的管風琴因為沒有暖氣,那麼在冬天它就不能演奏,為什麼?”
愛迪生重視的是綜合素質的考核,他特別注重那些可以判斷被考者德育智育全麵發展情況的問題。問題彙編第四部分是常識問題,是他親自編寫的。比如“您為了獲得成就而犧牲什麼:幸福、舒適生活、名聲、自尊心、榮譽、身體、金錢、愛情?”
“您率領的一個考察隊在荒漠中遭到不幸。你們現存的食物和飲用水隻能供三個人勉強走到一個有人煙的地方。而其餘的人隻得渴死和餓死。您的同行者有:60歲的卓越的科學家;兩個向導,分別是41歲和32歲;39歲的科學家的妻子,她隻是一位熱衷於社交的夫人;她的6歲的兒子;一位姑娘即您的未婚妻;您的一位摯友,和您同歲。您選擇誰逃生,您要犧牲誰?為什麼?”
“如果您在臨終時回顧往事,那麼您將根據什麼樣的事實來斷定,您的一生是成功還是失敗?”
1929年,由各州州長擔任主席的專門委員會挑選出來的49名優勝者來到西奧蘭治,由愛迪生主持複試。一個叫做赫斯通的16歲少年獲得了92分,他和其他三個優勝者由愛迪生提供獎學金,都進了大學學習。
教育問題專家莫克拉林博士說:“我們都要感謝愛迪生……因為他自己就是培養了整整一代人的第一流導師。他以自己在全國的影響力,激發了人們要用科學的成就去無止境地造福於全人類的崇高情感。”
愛迪生一生勤奮好學,勤奮工作。他不畏艱難、堅韌不拔的精神,嚴謹縝密、重視科學實踐的態度和他的全部發明一樣,是他留給人類的珍貴財富,他對人類做出的重大貢獻將永垂史冊。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