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四五月間,河南省濮陽市西水坡水庫迎來了一批特殊的遊客。這些人中,有飽經風霜的老人,還有手拿話筒、肩扛攝像機的工作人員。一行人在大堤上走走停停,時不時對著遠處的水麵指指點點。
原來,中央電視台《探索·發現》欄目組正在錄製最近的一期節目。為了更好的了解這裏的一次考古活動,他們邀請到了當年參與發掘的部分考古人員。
站在水庫邊寫有“中華第一龍”出土處的石碑前,當年的小夥子——如今都變作了斑白老人;曾經的泥濘沼澤,也化成了眼前的萬頃碧波。記憶的翅膀將這些老人拉回了20年前,考古工地上的一幕一幕,仿佛就在眼前。
一、不速之客西水坡
20年前的3月,在河南省濮陽市城西南隅的新民街南地,一派熱鬧的景象。挖掘機伸著長長的胳膊,上下舞動,不斷地將渣土送到車裏。裝滿土的卡車轟隆隆地駛過工地,身後揚起道道煙霧,罩滿整個工地。原來,這裏將建起一座引黃供水調節池,以解決城市居民和工業用水問題。
人群中,有一群特殊的工作者,他們是市文物部門的考古人員,正在密切地注視著地麵上的活動。他們的任務就是協助調查古代遺址、遺物等,如果有所發現就要先期進行考古發掘,以避免其在施工過程中遭到人為或更嚴重的破壞,給國家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也許是因為距離黃河不遠,也許是因為氣候的緣故,這個地區逐漸演化成了一片沼澤。曆史上的黃河經曆過無數次改道,著名的就有7次,帶給下遊人民的災難可想而知。鹹豐五年(1855)7月,當法國政府正在為世博會的冷清而絞盡腦汁時,東方的中原大地也正經曆著一場前所未有的災難。連日的暴雨使得黃河水位猛漲,咆哮的河水肆虐地拍打著脆弱的堤岸。一封封加急奏折被送往承德的避暑山莊,令當時的最高統治者鹹豐帝坐立不安。
終於,8月1日深夜,這條黃龍衝破河南蘭陽(今蘭考)銅瓦廂地區堤壩的束縛,攜帶著大量泥沙撲向中原大地。房屋倒塌、田地淹沒……昔日肥美的平原霎時化作一片汪洋,噩夢就這樣來臨了。
而濮陽人的這場噩夢,一做就是整整29年。
黃河水泛濫橫流、肆意流淌數年之後,終於回到了河道。
重新回到家鄉的濮陽人驚奇地發現,黃河走了,卻留給當地一片大沼澤。放眼望去,高低不平。看來,原先的“西坡”已經名不副實了,那叫什麼合適呢?既然這裏有如此大片的沼澤,不缺水,幹脆就叫做“西水坡”吧。也有說法認為其得名與位於濮陽縣城西側有關。不管怎麼說,西水坡的得名都與這片積水的沼澤密不可分。
很快,蘆葦就在這裏紮下了根,野鴨、野雞也紛紛安上了家。每年的夏末秋初,蘆葦都開出白綠色或褐色的花,搖曳生姿。
就這樣,一百多年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