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鑄鼎高原的大房子(1 / 3)

那麼,仰韶時期的河南,人們會住洞穴,還是樹上的巢?

在一個池塘邊的幾株大榕樹下,一群穿著樹葉、圍著獸皮的原始人正氣喘籲籲。剛剛,他們還在為躲避“老鄰居”老虎、豹子的襲擊而疲於奔命。那頭小羊被老虎撕成碎片的慘烈場景,讓他們仍然心有餘悸!

老是這樣跑來跑去的可不行,害怕不說,小孩子也受不了啊!何時才能結束這顛沛流離、危機四伏的動蕩生活呢?這群人的首領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原來這裏的一部分人曾遷去了遙遠的北方,並且挖了洞穴居住。可這裏畢竟是南方,土地鬆軟,他們試過不知多少次,都不行……

想著想著,幾聲清脆的鳥叫傳進了他的耳朵。原來,頭頂的樹杈上架著個大鳥窩,一隻鳥媽媽正銜著蟲子喂小寶寶。小寶寶們可能餓壞了,把腦袋探出窩,脖子伸得長長的,嘰嘰地叫個不停。

鳥巢,鳥巢……

首領立刻召集大家砍來樹枝和藤條,在高大的樹幹上建造房屋,房屋四壁和屋頂都用樹枝遮擋得嚴嚴實實。人們住在裏麵,既可擋風避雨,又能防止禽獸的攻擊,就像鳥兒的巢一樣。

於是,這個首領就被稱作了有巢氏。

數千年後的一處遺址,驚現了仰韶時期人們的居住房屋。這時,人們已經從樹上挪到了地麵,建起了自己的房子。

一、黃帝的鑄鼎原

黃河,從青藏高原出發,跋涉千裏,吸食了黃土高原的大量黃沙,到河南西部的靈寶地界,已經累得喘不過氣來。它放慢了腳步,見兩岸山峰秀麗,人傑地靈,景色宜人。正看得高興,一不留神,走偏了一步,結果本來就老愛出錯的黃河又在這裏轉了一個彎。這一下可不要緊,一個富饒的平原漸漸滋生起來了。這就是鑄鼎原。

為什麼叫鑄鼎原,而不叫其他的名字?當地人總能說出一個個與黃帝密切相關的、神奇美麗的故事。

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也記載了“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乘龍而去的神奇故事。古時,荊山一帶災情嚴重,黃帝聞訊從昆侖山趕來察看。為了煉出仙丹給老百姓治病,他采首山之銅,鑄鼎於荊山之下。

因為黃帝曾經鑄鼎於此,於是,鑄鼎原的名字漸漸流行起來。

那麼,這是否僅僅就是一個傳說故事呢?我們看黃帝鑄鼎的荊山,至今仍沿用其名,位在鑄鼎原之南。荊山之下還有荊山村,肯定是後來的人們以山為名了。那麼,黃帝采銅的首山呢?查閱當地的地名誌,好像沒有一個叫首山或相類似的名字,難道根本就沒有這樣一座山?1985年,文物工作者在鑄鼎原附近的具茨山發現了一處古代礦洞遺址。洞高6米,寬5米,進深約17米。洞內發現了用於開采礦石的砍砸器、敲砸器等工具,以及品位較高的銅礦石,還有早期用燒炸法采銅時遺留下來的燒結礦石塊。這似乎正與當地的傳說相吻合。

難道五六千年前,人們確實能夠采銅鑄鼎了?

現在,鑄鼎原上還存有一處黃帝廟遺址,它的另一個名字也叫鼎湖宮。西晉張華的《博物誌》記載了另一個故事:黃帝鑄鼎升仙後,左右的臣子都非常思念這位賢明的君主,於是刻畫出黃帝的木像加以供奉,率諸侯進行朝拜。這說的其實就是當時人們祭拜黃帝的情況。直到20世紀,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九和九月初九,當地村民們還要去黃帝廟燒香拜祭。傳說這兩天分別是黃帝出生和升天的日子。而這個風俗也是從祖輩一代代傳下來的。

在黃帝廟中,有一通唐貞元十七年(801)的《軒轅黃帝鑄鼎原碑銘並序》石碑,為圓額、垂龍雕塑,通高5米,寬0.96米,厚0.28米。碑序73字,銘64字,計137字,記述了立碑的原因及黃帝在鑄鼎原鑄鼎得道、施仁的故事。很顯然,黃帝鑄鼎原是曆代人們祭天、祭地、祭祖的朝拜聖地。

鑄鼎原周邊地區的一些山名、地名等,都刻有黃帝文化時期的濃厚烙印。在這裏,黃帝的傳說故事一直婦孺皆知。在荊山旁邊,有三座並列的山峰,分別為蚩尤山、軒轅台和誇父山。

軒轅台居於蚩尤山和誇父山之中,頂部平坦,遠遠望去似一座方形城堡。難道真是這樣?其實,從這裏殘留的一長方、一圓形兩個夯土台基址及殘存的紅、黃、褐、灰、白五色土來看,應是古人祭祀的地方。民間傳說中,黃帝就在軒轅台祭祀天地、祈求豐收。

軒轅台西側為誇父山。相傳,遠古時代,在北方一個叫做“成都戴天”的荒涼山上,居住著一位巨人,名叫誇父。他經常雙耳掛兩條長蛇,手裏拉著一根長約十二丈的桃木拐,遊走於各地。一天,他忽然異想天開,要和太陽賽跑。起初,他看到太陽出山時慢慢騰騰,便沒有將其放在眼裏,坐在原地不動。當太陽升到頭頂時,他才甩開大步追趕。他一路翻山越嶺,跨河涉澤,直追到寓穀。寓穀也叫虞淵,是太陽休息的地方。他看到太陽即將落地,便奮力趕了上去。可沒想到,還沒到太陽身邊,就被熾熱的火光烤得口幹舌燥,痛苦難忍。誇父立即回轉身,跑到黃河、渭河去喝水。黃河、渭河的水都喝幹了,還不解渴,無奈,他隻好返身去北方的大澤喝水。但還未到達,就渴死在秦嶺腳下。他的屍體變成一座山,人們叫它誇父山;他的桃木拐杖化作綿延一百二十裏的大桃林,後來就叫桃林塞。在誇父山西有條大溝,即為太陽落下的丈陽溝。誇父山下還有誇父營村,村中的兩條小河交彙處,形成一片不規則圓形而又堅硬的似夯土的紅色細淤泥沉積,被稱為誇父墓。

這位與太陽“賽跑”的古人,看來並沒有被後世所遺忘!

軒轅台東側為蚩尤山。遠古時代,黃河下遊地區遭遇了一次嚴重的幹旱,三年滴水未降,土地龜裂,莊稼幹枯,居住在這裏的蚩尤部族,為了生計而遠遷靈寶。這裏的原住居民誇父族,念及同祖而允許蚩尤族久居於此,這座本沒有名字的山就被稱作了蚩尤山。

軒轅、誇父、蚩尤三座山峰是華夏民族大融合的象征,具有重要的曆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此外,還有龍須溝、桃林、三聖村、五帝村、喬營村、桑園村、婁底村等,每個名字後麵都有一段美妙的傳說和扣人心弦的故事。

傳說畢竟帶有很大的虛構成分,而鑄鼎原上出土的大量文物,卻帶給後人無盡的遐想。

二、聚落西坡

在鑄鼎原中部略偏東的位置,南距秦嶺北坡約2.5公裏、北距黃河約9公裏處,有一個叫西坡的地方。夫夫河和靈湖河靜靜地從東西兩側流過,人們不會想到,這片看似平靜的土地下麵卻埋藏著豐富的仰韶文化遺跡。

從2000年10月至2006年5月,中國社科院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組成聯合考古隊,先後對西坡遺址進行了六次發掘。

發掘共清理出蓄水池3個,池內有多層淤沙和碎陶片,池底有一層厚1~2厘米類似料礓末形成的硬層,池壁和底部不平整。從現場跡象分析,蓄水池是利用窪地修建而成的。但同時,池壁殘留有大量的豎向和斜向的加工痕跡,經過了人類的加工。這也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不再單純的依賴河流,懂得利用更多的水資源,從而為他們逐漸從河灘、穀底遷居高地提供了可能,使得人們可以遠離災害頻生的大河,過上一種較為安定的生活。這也是人們在長期的實踐生活中主動利用自然的結果。

同時,還發現了大宗的動物骨骼,其中家豬骨骼占到了相當大的比重,尤其第二次發掘出的動物類遺骸中,家豬的骨骼高達90%以上。這至少可以表明,當時馴養家畜的活動已經展開,人們的食物中肉類可能已經成為了日常食料,從而使人類的體質也相應得到增強;另外,作為自然界中數千上萬種動物之一,豬成為了人類馴養的第一批家畜,原始社會的畜牧業在慢慢起步,文明的曙光在一點點照亮這片古老的土地。

發掘過程中還清理出一批墓葬,共34座。前期發掘的22座墓葬中,都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單人仰身直肢葬,沒有甕、罐等葬具。除一座墓沒有二層台之外,其餘均有生土二層台;出土的隨葬品有陶器、石器、玉器和骨器。不同質地的隨葬品,出土的位置也有所差別。陶器是生活中最常見的器物,大多放在墓主人的腳部;玉器代表著身份和地位,並不是一般人能夠得到的,多隨葬於墓主人的頭部右上方;骨器則多置於墓主人的頭部。

隨葬的陶器製品,火候較低,以紅色居多,也有少量為褐色和黑色。主要器物有小口瓶(壺)、釜灶、缽和曲腹杯等。石器有帶孔石鏟和不規則的石塊;骨器有簪、錐、匕等;玉器主要為帶穿的玉鉞。

其中,6座墓都隨葬了玉器。隨葬1件的3座,隨葬2件的2座,隨葬3件的1座。分為鉞和環兩類,其中鉞9件,環1件。除1件玉鉞為漢白玉外,其餘9件均為蛇紋石。出土的這10件玉器,是目前黃河中遊地區成批出土、時代最早的玉器。玉器在墓中的擺放位置不固定,但多放在墓主的右側。從部分玉鉞表麵留下的切割痕跡觀察,西坡玉器主要采用了線切割技術,之後,再琢磨成形;最後,對玉器進行了拋光處理。通過對其特征、製作技術等情況初步分析,考古工作者認為,西坡墓地隨葬的玉鉞具有禮器的性質,很可能像在其他文化中一樣,是墓主人生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同時,17號墓出土的帶象牙鐓的玉鉞,反映了仰韶文化中期用玉製度的形成,以及與東部地區的交流關係,並從側麵體現出了這一時期黃河中遊地區玉石製作技術的發展水平。這次發現,為研究黃河中遊地區用玉習俗的形成和演變提供了彌足珍貴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