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走進恐龍世界(1)(1 / 3)

恐龍是中生代的多樣化優勢脊椎動物,支配全球陸地生態係超過億六千萬年之久。最早出現在兩億三千萬年前的三疊紀,滅亡於約六千五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

普洛特與恐龍

曼特爾夫人發現恐龍的故事確實很浪漫,曼特爾先生又能夠以一種嚴謹求實的態度來探索恐龍的歸屬問題,確實是邁出了人類科學地研究恐龍、認識恐龍的第一步。

但是在曆史上,人類早就發現過恐龍的化石,隻不過是當時由於知識水平有限,還不能對這些化石進行正確的解釋而已。

早在1000多年前我國的晉朝時代,四川省五城縣就發現過恐龍化石。但是,當時的人們並不知道那是恐龍的遺骸,而是把它們當做是傳說中的龍所遺留下來的骨頭。

英國裏丁大學的一位名叫哈士爾特德的研究人員根據一部曆史小說《米爾根先生的妻子》中發現的線索,經過很長時間的研究,翻閱了大量的資料,最近宣布他終於發現了如下的事實:1677年,一個叫普洛特的英國人編寫了一本於的曆史。

在這本書裏,普洛特描述了一件發現於卡羅維拉教區的一個采石場中的巨大的腿骨化石。普洛特為這塊化石畫了一張很好的插圖,並指出這個大腿骨既不是牛的,也不是馬或大象的,而是屬於一種比它們還大的巨人的。

雖然普洛特沒有認識到這塊化石是恐龍的,甚至也沒有把它與爬行動物聯來,但是 的這已來的生學鑒定出來是一種叫做巨齒龍的恐龍的大腿骨,而這塊化石的發現比曼特爾夫婦發現禽龍早出145年。

因此,哈士爾特德認為,普洛特應該是恐龍化石的第一個發現者和記錄者。

恐龍時代地球形貌

恐龍時代的地球與現在的地球迥然不同。從那時候起,新海洋形成了,大陸改變了位置,新山脈從平地隆起。這些都是由組成地球表麵的巨型岩石——板塊的運動所引起的。

漂移的大陸

地球由不同的地層組成。板塊組成了地球的表麵或者說地殼,它覆在地幔的上麵。地幔的一部分是熔融的,它們在不停地運動,帶動上麵的板塊。板塊的移動速度大約每年5厘米,但經過數百萬年的時光,這足以令大陸漂移一段極遠的距離。在恐龍生活的年代,這些大陸所在的位置與今天大不相同。

運動的山脈

在恐龍存活的時候,今天的一些山脈還尚未形成。比如說,喜馬拉雅山脈在恐龍滅絕500萬年之後才形成,是由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相互碰撞產生的。地殼產生褶皺隆起,從而誕生了世界上最高的山脈。像這樣由兩個板塊碰撞而形成的山脈被稱為褶皺山。

化石證據

化石可以幫助我們推測大陸是如何漂移的。古生物學家們經常能在幾個被海洋分離的大陸上發現同一種動物的化石。之所以該種動物分布在各個大陸,是因為這些大陸在它存活的時候是連在一起的。

海洋的改變

板塊運動也改變了海洋的形狀和大小。當兩個板塊在海底相互碰撞時,其中一個板塊會被擠到另一個板塊底下,並在那裏融人到地幔中。而在其他地方,板塊與板塊互相漂離,產生裂縫。岩漿從裂縫處溢出,並把它填滿,從而加寬了海洋。

生物是恐龍世界的主題

大多數科學家認為生物在漫長的歲月裏逐漸改變,這種思想被稱作“生物進化論”。科學家們試圖用生物進化論來解釋恐龍的起源和它們的滅絕。

化石檔案

至今發現的全部化石統稱為化石檔案。化石檔案向我們表明,在漫長的年代裏動物和植物是如何演變的。從化石檔案我們得知,最早的生物是一種細菌,它們在35億年前就在地球上出現了。經過千百萬年的演化,這些細菌最終進化成了最初的動物和植物。

變化的世界

生物隨著時間改變是因為環境總是在發生變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存活下來的動物將它們的優良基因遺傳給後代。這就是著名的“自然選擇”。一些至今存在的動物能很好地支持這一學說。例如,許多生活在寒冷氣候條件下的動物為了適應環境進化出了厚厚的皮毛,這樣可以幫助它們保持體溫。

外形和大小

大陸漂移同樣影響了恐龍的進化。在三疊紀時期,各個大陸連成一片泛古陸,全世界的恐龍都很相似。當泛古陸分裂成各個大陸時,恐龍們為適應不同的環境進化出不同的外形和大。

進化的特征

一些恐龍的特征是因為環境中的其他動物而衍生的。例如,甲龍為了抵禦肉食恐龍的襲擊,逐漸地進化出骨板和骨釘。古生物學家們還認為,恐龍為了繁衍後代會進化出某些特性。長角的恐龍,如五角龍和開角龍,可能是為了吸引異性才進化產生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