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大滅絕
在白堊紀末期,地球上的生物經曆了一次大滅絕。在陸地上,體長超過2米的動物全部滅絕,70)的海洋生物也沒有幸免。沒有一隻恐龍在大滅絕中存活下來。科學家們仍在努力探究其中的原因。
中生代之謎
並沒有多少證據可以向我們表明,6500萬年前到底發生了什麼。大多數科學家認為小行星撞擊地球殺死了所有的恐龍,而部分科學家堅持是氣候的劇變或火山的噴發使恐龍從地球上消失。
相關證據
為了發現更多關於生物大滅絕的真相,科學家們研究了從白堊紀末期(6500萬年前)到第三紀初期這段時期裏的岩石。如果記白堊紀為“K”、第三紀為“T”,那麼這些岩石來自“K—T”分界期。
熔岩流
在白堊紀末期,世界範圍內的火山活動加劇。比如,在印度,大片的火山熔岩彙成了洪流。熔岩流硬化成為岩石,今天這些岩石能在“K,T”分界期中找到,即著名的德幹岩群。
火山致死
熔岩流可以徹底地破壞恐龍的棲息地,也可以殺死所到之處的每一隻恐龍。火山噴射出的有毒氣體更加致命,甚至可以危害尚在蛋中的恐龍胎兒。火山氣體還可以改變氣候。科學家們認為這些氣體可能使氣候變得太熱或者太冷,致使恐龍無法在地球上生存。
飛來橫禍
大約就在恐龍滅絕的那個時期!一顆直徑10千米的巨型行星撞擊了地球。科學家們認為!在墨西哥的希克蘇魯伯發現的巨大隕坑就是這顆小行星造成的。更多支持小行星撞擊論的證據來自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含有金屬元素銥的分界期岩石。銥在地球上屬於稀有元素,卻在小行星上大量存在。
致命的撞擊
大型、行星撞擊地球產生的後果足以殺死所有的恐龍。這樣的撞擊會將熔融的殘骸散落在地球的表麵,造成全球性的火災。它也能引起一連串的毀滅性的地震和火山噴發,它們產生的塵埃遮蔽了陽光,帶給地球一段長達數年的冰冷且黑暗的歲月。
生物滅絕的幸存者
並非所有生物都被“K·T”分界期的大滅絕抹殺。
小型蜥蜴、鳥類、昆蟲、哺乳動物和蛇都存活了下來,
雖然所有的恐龍都滅絕了。科學家們仍對為什麼一些生物存活而另一些滅絕的原因抱有懷疑。
小生還者
科學家們認為體型相對較的動物從大滅絕中存活下來的一個原因是它們的飲食習慣。小型動物的食物構成非常複雜,而大型動物往往依賴某種固定的食源。如果這種食源滅絕了,以之為食的大型動物也將麵臨滅絕。
新生命
地球上每次生物大滅絕之後,緊隨其來的都是物種進化的大爆發。中生代之前的二疊紀以造成95)的地球物種大滅絕而告終。這次大滅絕導致了恐龍的進化,而恐龍的消亡則給其他動物的發展留出了空間。從此,哺乳動物和鳥類在地球上興起,發展演化成許多不同的種類。
中生代晡乳動物
哺乳動物大約在2.03億年前出現,但與恐龍相比,它們隻是矮小的侏儒。最早的哺乳動物能夠存活下來的原因是它們體型很小,並且大體上隻在夜間活動。與恐龍不同,哺乳動物在中生代並沒有太大的變化,在超過1億年的歲月裏,它們始終保持著矮小的個頭。
晡乳動物的崛起
恐龍消亡之後,哺乳動物逐漸進化直至占據了地球上幾乎每個角落。一類以昆蟲為食的哺乳動物進化成為蝙蝠,它們長長的趾骨之間長出了翼狀的表皮,使它們能夠飛翔。一些陸生哺乳動物遷徙到了海洋,為了適應水生生活演化為流線型的身體。它們中的一些依舊以昆蟲為食,另一些則轉為草食或肉食來適應環境。
人類的起源
有一類哺乳動物被稱為靈長類,它們在樹上生活。經過幾百萬年,靈長類進化成猿,然後又進化成為人類。最早的人類出現在距今230萬年前。相比曾經統治地球長達1.75億年的恐龍,人類在地球上還隻是存在了很短的一段時間。
恐龍的後代
通過比較已知最早的鳥類和小型獸腳類恐龍的骨骼化石,科學家們得出結論:鳥類是恐龍的直係後代。鳥類和恐龍有如此多的相似之處,因而許多科學家把鳥類稱為“鳥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