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衍生金融工具概述(2)(1 / 3)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意、日等戰敗國的經濟全麵崩潰,英、法、蘇等國的經濟也遭受嚴重破壞,隻有美國的經濟不僅未受重大打擊,反而出現了空前發展的勢頭,使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美元成為最堅挺的貨幣。所以,戰後根據於1944年7月1日在美國新罕不什爾州的布雷頓森林召開的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所簽署的有關協定,各國陸續建立起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彙率製度。這種彙率製度實行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各種貨幣的含金量固定的製度約定,對戰後一個時期世界經濟的恢複和發展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20世紀50年代後,美國經濟連年出現國際收支逆差,其他國家持有的美元大量增加,引起了美國黃金大量外流,大大超出了美國的黃金儲備,美元信用發生動搖,導致連續爆發美元危機,美國政府不得不於1971年8月15日宣布停止美元兌換黃金,從而致使布雷頓森林體係崩潰。在這種情況下,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擺脫固定彙率製度,實行浮動彙率製度。1976年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各會員國於牙買加首都金斯頓舉行會議,達成了牙買加協定。協定規定:實施浮動彙率,實行黃金非貨幣化,以特別提款權作為主要儲備資產,擴大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融通。1978年3月31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正式宣布從1978年4月1日起有關肯定浮動彙率製和取消黃金條款的協議正式生效,浮動彙率製度成為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貨幣體係。在浮動彙率製度下,彙率隨行就市波動劇烈,為投機者通過大量買進或賣出某國貨幣而牟取暴利提供了可乘之機。這就使這些國家的貨幣遭受到巨大的衝擊,商業銀行參與外彙市場的投機活動,進一步加劇了彙率的波動,同時也導致有些銀行發生巨大損失。這就為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現和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2)銀行業自身的變化

20世紀70年代以來,銀行業也發生了一係列的變化。首先,銀行資本呈現集中化趨勢。隨著經濟的發展,銀行之間的收購與兼並越來越頻繁,許多國際大銀行的資產迅速增加,業務範圍不斷擴大。歐洲逐步形成了三大銀行集團,日本也出現了多個世界排名前十位的大銀行,美國也發生了大規模的銀行收購活動。這些銀行的資產規模巨大,業務範圍廣泛,使得銀行資本的集中化趨勢越加明顯。其次,銀行競爭日益激烈。銀行業壟斷程度的提高,不僅未能消除競爭,反而更加刺激了銀行間的激烈競爭。再次,銀行信用開始證券化。銀行競爭的加劇促使銀行從原先隻提供單一的銀行金融業務向提供多種金融服務轉變,也從隻提供國內金融服務向國際金融市場發展。這樣原先穩定的銀行客戶關係受到威脅,銀行不得不從直接提供貸款轉向對市場發行票據的包銷。各商業銀行以其信用發行證券或對公司企業發行的證券進行業務操作,使之不僅成為證券發行的安排者和管理者,而且成為證券的主要發行者和購買者,銀行信用直接以證券的形式體現出來。最後,銀行業務的國際化。隨著世界經濟的一體化,國際間的資本流動日益頻繁。國際間貨幣資金的周轉運動基本都是通過銀行來進行的。同時為了應對銀行間的激烈競爭,各銀行也開始致力於開拓國際市場,致使銀行業務進一步國際化。歐洲各國、美國、日本的銀行競相在國外設立分支機構,一大批跨國銀行紛紛建立。這使得以前在業務或地理上彼此分割的西方主要金融市場緊密地聯係起來,形成了一個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國際金融大市場。銀行業的這些變化為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斷創新和迅速發展提供了基礎。

(3)國際資本流動證券化

20世紀70年代以前,由於政府政策、規則的影響,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金融市場仍然是在分離的狀態下發展的。從20世紀70年代初期開始,由於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西方國家生產國際化、市場國際化和跨國公司的迅速發展,資本輸出成為了西方國家經濟國際化的重要部分,國際資本流動成為國際經濟關係和世界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因素。布雷頓森林體係解體帶來的後果之一,就是資金的大量跨國流動。石油和債務雙危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發達國家政府出現大量財政赤字,而解決的主要方式是發行政府債券。同時,由於銀行業務證券化的影響,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資本流動和融資方式也出現了明顯的證券化趨勢。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相當一部分銀行貸款已采取通過發行各種證券進行融資的方式,國際資本市場上債券發行的金額已大大超過銀行信貸金額,銀行已成為國際債券的重要持有者與發行者。由於金融市場全球化,金融業之間的競爭更為激烈,所有的金融機構從自己發展的需要考慮,必須突破銀行傳統的存、貸、彙業務,參與到各種金融創新中去,不斷研究企業和客戶的要求,量體裁衣,設計和提供新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