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衍生金融工具概述(2)(2 / 3)

(4)對銀行業管製的放鬆

20世紀70年代以來,伴隨著浮動彙率代替固定彙率,各國貨幣之間的比價變動頻繁,彙率風險增大。西方國家開始接受貨幣學派和供應學派等新自由學說的主張,放鬆了對銀行金融業活動的管製。20世紀80年代起,英國、法國和日本等相繼取消了外彙管製;美國在外彙管製原本較為寬鬆的情況下,又在1990年取消了對外資銀行的某些限製;各國政府逐步放鬆對各種金融機構業務範圍的限製,允許多種金融機構業務交叉,在金融市場上開展自由競爭;在美國取消Q條款有關銀行存款利率上限的規定之後,其他主要發達國家也紛紛放寬或取消對銀行的利率管製。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一些拉美、亞洲的發展中國家和經濟轉軌國家也相繼放鬆了對金融的管製,國與國之間相互開放本國的金融市場,允許外國銀行等金融機構在本國經營和國內金融機構一樣的業務,給外國金融機構以國民待遇。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放鬆管製的浪潮再度興起。歐共體成員國於1993年1月正式實施於1989年12月發布的第二號銀行指令,允許成員國銀行可在歐共體區域內自由設立分行和提供金融服務,並享受與東道國銀行同等的國民待遇;1994年10月17日,日本又宣布實行流動性存款利率自由化,允許銀行經營證券業務;美國政府在1994年突破了以前有關銀行法不準銀行跨州經營等重大限製。全球範圍的金融自由化浪潮,使得各國彙率、利率的波動更加劇烈,市場風險不斷加大,減少和規避風險的需求大增。這又進一步促進了衍生金融交易的發展。同時,衍生金融工具是金融創新的一部分,是提高和鞏固金融中心地位的重要因素。各國金融管理當局積極扶持衍生金融工具的推出,以促進本國金融業的發展,鞏固已有的金融中心地位。

2.銀行的積極推動

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在金融市場呼喚新的避險工具的情況下,通過衍生金融工具的設計開發,以及擔當交易中介甚至主體,極大地推動了衍生金融工具的產生和發展。銀行之所以積極推動衍生金融工具的開發與普及,主要原因在於兩個方麵。

(1)增強市場競爭能力

20世紀70年代以後,伴隨國際金融市場上彙率、利率、股市的巨大波動以及金融自由化浪潮,非銀行金融機構利用其新穎而富有競爭力的金融工具,與銀行展開了一場爭奪資金來源和信貸市場的競爭,導致銀行在金融市場上的份額急劇下降,吸納儲蓄的份額越來越小。同時,由於信息技術革命的衝擊,使得銀行在搜集資金供求信息、信貸資信評估和分散風險等方麵的傳統優勢大為減弱,原有的大客戶多已通過發行股票、債券、企業間融資等直接金融方式籌集資金。而且,銀行自身的資產在日益加劇的利率、彙率和股市風險下,迫切需要一種新的規避自身風險的工具,為了規避自身的風險,為了保住原有客戶並贏得新的客戶,銀行便設計出全新的衍生金融工具來管理資產風險,方便客戶保值,再把失去的市場奪回來。可見,正是在國際金融市場競爭加劇、銀行麵臨巨大市場競爭壓力的情況下,各大銀行為了吸引更多的客戶,不得不在國際金融市場上不斷尋找一些方便、快捷的金融工具,拓展新的業務。這使得各種創新的金融工具不斷出現,資產負債表以外的業務空前發展。這些新型金融工具與傳統金融工具相比,有著風險成本大、實際成本低、市場吸引力強的特點,因而更具有競爭能力。這不僅給金融機構帶來了更大的風險,也給金融機構的經營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動著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斷創新,促進了衍生金融工具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2)實現盈利點的轉移

在世界金融市場大動蕩和各國金融監管放鬆的情況下,銀行為了應對競爭壓力,非常強調資產的拓展。但是,銀行片麵地注重和進行資產拓展,致使信貸質量惡化,銀行危機也不斷發生,嚴重地影響著經濟發展和金融市場穩定。1974年聯邦德國赫斯塔特銀行和美國富蘭克林國民銀行的倒閉,引發了世界性的金融恐慌。為防止連鎖反應,杜絕一國跨國銀行危機觸發多國跨國銀行危機乃至世界性金融危機,“十國集團”加上瑞士的中央銀行組成了巴塞爾委員會,先後於1975年和1983年發表了兩份《巴塞爾協議》,從理論上和實踐上為銀行業的國際統一監管確定了準則和方向。1988年7月發表了“巴塞爾報告”,在此基礎上對銀行的資本充足性比率(簡稱資本充足率)提出了十分具體的要求,要求銀行在1992年底前資本/風險資產的最低資本充足性比率達到8%,核心資本的充足性比率達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