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促起兵,沒有戰略也沒有戰術,更沒有輿論準備。
結果看著聲勢浩大,短短時間就被王守仁一個文官給平定了。
連武宗想親征都沒撈著機會。
榮王是個聰明的……彭藎臣沒見過榮王,但從這些天的情報彙總分析和適才親眼所見,他已經堅信這一點。
一個調教出如此強悍忠勇部下的親王,一個能放棄一部份利潤的親王,一個能和商家合作並信守承諾的親王。
這樣都不算聰明,那什麼人算聰明的?
真的隻有讀書人才算聰明人?
彭藎臣敬重一些大明讀書人,他們確實聰明,不光能在科舉道路裏殺出一條血路來,還不是讀死書的那種,天下之事,天文地理錢糧兵穀,古往今來之事,了如指掌。
但這樣的文官太少了,甚至屈指可數。
多半是庸庸碌碌卻相當自信,除了對同道中人外,對天下間任何人,任何事,任何階層都是持一種高傲中帶著鄙夷的態度。
大明的文官好歹還能開眼看世界,並且有獨立思考發表看法的自由。
到了清季的文官就是奴才加讀死書,毫無創見又愚昧自大,晚清種種笑話太多了。
彭藎臣當然不會有什麼定論,以為親藩都是貪婪無能短見之輩。
榮王展現出來的一切,足夠了。
“行了,這裏事沒啥好看的了,底下無非是扯皮。”
兩個糧商嚇的麵色慘白,打行的人紛紛跑散,估計也會有人跑去報官。
他們身後的糧商和士紳也會支持。
但又能怎樣?
能把榮藩的儀衛司親軍武官和將士抓起來?
關押判斬?
這怎麼可能?
親軍是為了護衛王府資產,對手是一群打行無賴。
哪怕再下作無恥的官員也不會做這樣的判決。
何況對麵不是普通人,在爭產奪利的事上,王府弄死多少人也是白死。
從太祖皇帝到太宗,到仁宗,宣宗,英宗,憲宗,孝宗,武宗,到今上。
大明皇帝的實錄看一圈下來,訓斥親藩的旨意極多。
最多是嚴重警告。
你再這樣下去就要受懲罰了。
雷聲大,雨點小。
真正叫王府出事的是有悖人倫,爭產,忤逆,甚至彼此暗害。
天子身為宗室之長是不能不理這些事,甚至因此廢掉一些親藩,用圈禁甚至賜死的辦法維持綱常秩序。
除此之外,還能怎樣?
為了一群無賴廢掉榮藩?
不正好是落人口實,皇帝對榮藩有忌憚之心,連爭產奪利這種事也拿來當借口。
高傲如嘉靖皇帝絕不會這麼做。
王府無事,這些親軍自然也是無事。
了不起關押一陣子,扯一陣皮,也就無事了。
彭藎臣站起身來。
在這裏看的夠久了,沒必要再耽擱下去。
澧州那邊已經在持續進行著,各種準備已經做好了。
隻要彭藎臣去點頭,彭應時就能把事定下來。
那個叫何思讚的禮部官員就能上報朝廷,確定此事了。
那就去澧州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