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火塘邊的熟人(1 / 2)

穿青人們動作起來。

把大鍋放在火塘上,熬粥,煮吃粗糧。

加一些野菜和鹽。

香氣彌漫開來。

雖然並不感激這樣的施舍,但今天好歹是能吃飽入睡,每個人臉上都有些隱約的笑容。

這幾個月的生活實在是太苦了。

被迫遷移,離開祖輩生活的大山和寨子。

再度進入大明境內。

原本是想到勳陽這樣的地方重新開始……由於勳陽山林綿延,又於河南和湖廣等幾省交界的地方,這百年來就是各地失地破產流民心裏的聖地。

百年之間,勳陽聚集了幾十萬人的流民。

自立營寨,砍樹造屋,開墾農田土地,自己建成鄉村營地。

官兵會經常來進剿,然而彪悍的流民絲毫不懼。

來了就打!

在移民強悍的神經和凶悍的反抗下,大明不得不在勳陽設巡撫,設府,設衛,設縣。

以此將這些流民重新納入皇明治下。

由於黃巾軍,赤眉,綠林,黃巢的教訓在前。

朝廷和地方官府對流民的警惕還在外族之上。

從明中後期的列朝實錄來看,除了九邊外,能獲得戰馬撥付,兵器,鎧甲撥付,軍餉也相對較為充足的內地軍鎮,也就隻是勳陽一鎮而已。

事實上這一片地方,伏莽千裏,確實是起家造反的聖地。

張獻忠招安後就是在勳陽一帶複起。

李自成潛藏和重振旗鼓,也是和這一片地方息息相關。

明廷已經足夠重視,畢竟還是在勳陽這一片養出了自己的掘墓人。

遷移的穿青人不少,但估計抵達勳陽的隻是極少數。

多半的穿青人要麼是往雲貴方向走,畢竟那邊沒有戰火。

要麼就是在北上的過程中被各個土司寨子給攔了下來。

如果沒有意外變數,這些穿青人就消失在了曆史的長河之中。

或是重新漢化,或是苗化,彝化,沒有可能再次組織起來了。

“掌家,咱們什麼時候能離開這啊……”

一個十來歲的青年後生,渾身青紫,就算在火塘邊也在發抖。

王丹摸了一下後生的額頭,皺眉道:“別想太多,你發燒了,這兩天別出去了,我會和寨子裏的頭人說。”

每個穿青人都有自己的勞役任務,若不是今天上頭有意鬆了一扣,有過交代,王丹也不會說這樣的話。

就算是重病垂死,該出去還得出去。

把雜事安排好,又探視了一些重病的族人,王丹才在火塘邊坐下。

有人給他送了一罐子雜糧飯。

這種飯全是粗糧,而且有不少石子沙粒之類的混雜在裏。

吃起來拉嗓子,營養也差。

甚至在原本的寨子裏,不是荒年的話,這種粗糧就是喂大牲口吃,人是不吃的。

穿青人逃到西南夷的地盤,不就是為了過好日子?

山裏是很苦,但隻要立下腳根,穩住了地盤,其實比在大明境內過的還好。

山裏野物多,不光是獵物,還有大量的野果之類可供采摘。

開的地也不用給皇上交稅,收多少都是自己的。

眾人打獵,采摘,種地,釀酒……生活不可能富足,但也相對過的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