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怎樣做人(2)(2 / 3)

蟬對狐狸說:“你這家夥,你以為是我下來了,那就錯了。自從我看見狐狸的糞便裏有我們蟬的翅膀,我對狐狸就有所警惕了。”

靜思語

我們當然可以嘲笑別人的失敗,但如果我們能從別人的失誤中提煉機遇,在別人的失敗中學習經驗,引以為戒,那最好不過了。把別人的失敗當成自己的大聲忠告,這非常有利於自己的成長。

珍惜自己的擁有

寓言

有一個樵夫,每天上山砍柴,日複一日,過著平凡的日子。

有一天,樵夫跟往常一樣上山砍柴,在路上撿到一隻受傷的銀鳥。銀鳥全身包裹著閃閃發光的銀色羽毛,樵夫欣喜地說:

“啊!我一輩子從來沒有看過這麼漂亮的鳥!”

於是,樵夫把銀鳥帶回家,用心地替銀鳥療傷。

銀鳥在療傷的日子裏,每天唱歌給樵夫聽,樵夫過著快樂的日子。

有一天,鄰人看到樵夫的銀鳥,告訴樵夫他看到過金鳥,金鳥比銀鳥漂亮千倍,而且,歌也唱得比銀鳥更好聽。樵夫想著,原來還有金鳥啊!從此樵夫每天隻想著金鳥,也不再仔細聆聽銀鳥清脆的歌聲,日子越來越不快樂。

有一天,樵夫坐在門外,望著金黃的夕陽,想著金鳥到底有多美?此時,銀鳥的傷已康複,準備離去。

銀鳥飛到樵夫的身旁,最後一次唱歌給樵夫聽,樵夫聽完,隻是很感慨地說:

“你的歌聲雖然好聽,但是比不上金鳥;你的羽毛雖然很漂亮,但是比不上金鳥的美麗。”

銀鳥唱完歌,在樵夫身旁繞了三圈後告別,向金黃的夕陽飛去。

樵夫望著銀鳥,突然發現銀鳥在夕陽的照射下金光燦燦,變成了美麗的金鳥。他夢寐以求的金鳥,就在那裏。隻是,金鳥已經飛走了,飛得遠遠的,再也不會回來了。

靜思語

人常常在不知不覺之中成了樵夫,自己卻不知道。不知道——原來金鳥就在當下。在這個世界上,什麼是最重要的?它既不是你失去的,也不是你沒有得到的,而是你正擁有的。

不能光說不練

寓言

整個夏天知了都在唱歌。可是當秋天來到的時候,它慌了——因為它沒有儲存一點可以充饑的蒼蠅和蟲子。

怎麼辦呢?它就到鄰居螞蟻那裏去借。“我會還你的,在八月份之前,連本帶利!”它說。

螞蟻不同意,說:“天熱的時候你在幹嗎呢?”

知了說:“你別見怪,我日以繼夜地除了唱歌就是唱歌。”

螞蟻說:“啊,你一直在唱歌,我太高興了。那你現在就跳舞吧!”

靜思語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生活在這世界上,不能光說不練。因為我們的衣、食、住、行哪一樣也離不開創造、離不開勞動。隻有勤奮的勞動,為社會創造豐富的物質財富,我們的生活才能一天天好起來。那種像知了一樣,整天隻知道空喊口號,嘴裏說的比唱的還好聽,實際卻不去一步一個腳印地幹,到頭來隻能是一無所有,哪裏還談得上過什麼好日子呢?

但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確實有那麼一些人,他們以能說會道為能事,實際到幹的時候投機取巧,挑肥揀瘦;對上司拍馬溜須,對下級蒙騙打壓,這是很壞的作風。如果讓這類人得逞,我們的事業就有被葬送的危險。

“光說不練”的錯誤,還在於它不符合認識事物、掌握事物的客觀規律。毛澤東同誌在《實踐論》中說過:“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複以至無窮……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在這裏“練”就應該被看作是實踐,光有理論而沒有實踐,理論隻能是空的,因此“光說不練”是站不住腳的。比如你學習遊泳,如果你不下水實際去練習,那麼不管你讀多少本遊泳的書,別人告訴你多少這方麵的知識,其結果你仍然是學不會的。

關鍵在於說什麼

寓言

有一天,墨子的學生於禽問他的老師:“多說話有好處嗎?”

墨子回答說:“池塘裏的蛤蟆、禾田裏的青蛙白天黑夜地叫,把口舌都叫幹了,可是卻從來也沒人注意它。

“但是,看看雄雞在黎明時的報曉啼叫,雖隻有一次,然而卻震動天下。所以,多說話有什麼好處呢?重要的是,說的話要有用處,要說得切合時機。”

靜思語

生活裏的確有些人很愛說話,隨便一點小事,他都給你添油加醋、滔滔不絕,沒完沒了地說上半天,生怕別人以為他是個啞巴。

然而也有些不愛說話的人,該說的也不說,吃了啞巴虧,有苦往肚裏咽。這也是一種不好的現象。說話代表了人們的心聲,心裏怎麼想的,嘴裏就怎麼說。你不說,別人怎會知道你想的是什麼。從這個角度講,說話是一種思想交流的工具,所以該說的話一定要說,不說,你自認倒黴,豈不太不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