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魏源生平大事年表(2 / 3)

張格爾餘黨博巴克複入新疆喀什噶爾,清廷命長齡、楊遇春、楊芳等往剿。魏源因與楊芳有授館關係,前往甘肅參佐戎幕。不久,亂事平定,魏源未能親至新疆。

蔣攸銛病,江蘇巡撫陶澍升任兩江總督。

道光十一年(1831辛卯)三十八歲春,父邦魯病重,魏源回江蘇省親。七月,魏邦魯病逝於寶山主簿任所。

在寶山認識“強恕老人”章謙存,後二年為作《章教諭強恕齋書序》。守製蘇州期間,開始整理、增訂《詩古微》。

道光十二年(1832壬辰)三十九歲在北京應禮部試,未中。與應試友人集會於三官廟花之寺,到會者有龔自珍、包世臣、端木國瑚、宋翔鳳等十四五人。

仲夏回江南,佐兩江總督陶澍改革淮北鹽法,試行票鹽,成效顯著,官商民均得其利。撰《吳農備荒議》上下兩篇。

七月,林則徐接任江蘇巡撫,與陶澍共事“誌同道合,相得無間”,常延請魏源商議興利除弊事宜。

道光十三年(1833癸巳)四十歲江南水患,作《湖廣水利論》雲:“欲興水利,先除水弊。除弊如何?曰:除其奪水奪利之人而已。”又作《東南七郡水利略敘》。

道光十四年(1834甲午)四十一歲與謝元淮、曹懋堅、吳嘉淦同遊江蘇雲台山。陶澍重修雲台山海曙樓,魏源代作《海曙樓銘》。

穆彰阿任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

道光十五年(1835乙未)四十二歲至北京應禮部試,仍未中,作《下第過舊阿縣題壁》詩,絕意科場。回江蘇,在揚州買園一處,名之為“絜園”。往江陰拜會李兆洛。

江蘇元和縣知縣黃冕在蘇州修建寶帶橋、乙未亭等,魏源代作碑文,以紀其事。

道光帝賜陶澍禦書“印心石屋”四字,陶澍命魏源收錄朝中官員與江南士紳所贈詩文,編成《禦書印心石屋詩文薈》,作序及頌六章。

道光十六年(1836丙申)四十三歲在揚州,作《揚州絜園閑詠》等詩,與兩淮鹽運使司海州分司運判謝元淮、海州書院山長許喬林聚會。

穆彰阿任武英殿大學士。

道光十七年(1837丁酉)四十四歲在揚州,與張際亮會晤。研究明史,編纂《明代食兵二政錄》,收錄明代食兵二政資料,作為借鑒,以期對清代製度有所興革。

英國再次爆發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本年鴉片輸入驟增至三萬箱。林則徐升任湖廣總督,陳鑾接任江蘇巡撫。姚瑩任福建台灣道。

道光十八年(1838戊戌)四十五歲在揚州,代海州分司運判童濂編纂《淮北票鹽誌略》並代作序文,撰《淮南鹽法輕本敵私議》一卷並自序,二序提出對鹽法改革的意見。

次子昌耆生。

鴻臚寺卿黃爵滋奏請嚴禁鴉片。道光帝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馳往廣東查辦海口事件,節製該省水師。周天爵任湖廣總督。王鼎任東閣大學士,仍管刑部。

道光十九年(1839己亥)四十六歲回鄉掃墓,與族中父老子弟商議重修族譜事。應親友之請,撰書多處楹聯。族譜修成後,作《邵陽金灘魏氏二修譜序》。

陶澍卒,作《太子太保兩江總督陶文毅公神道碑銘》及《陶公行狀》。

龔自珍自北京南歸,在揚州與魏源會晤。

林則徐繼陶澍任兩江總督,調任兩廣總督後,陳鑾繼任。陳鑾病卒,伊裏布繼任。裕謙任江蘇巡撫。鄧廷楨任閩浙總督。

林則徐至廣東查禁鴉片並在虎門海灘監督銷毀。英國兵船開炮挑釁,英內閣會議決定發動侵華戰爭。

道光二十年(1840庚子)四十七歲奉命修浚江蘇徒陽河。為友人邀至浙江寧波。在欽差大臣伊裏布軍營審訊英俘安突德,據供詞及其他資料寫成《英吉利小記》,後收入《海國圖誌》中。

命兩江總督伊裏布為欽差大臣,赴浙江剿辦,裕謙繼任。

英軍北上進犯閩、浙沿海,犯廈門被守軍擊退,改入浙江,陷定海縣。北上至天津大沽口外,遞信與琦善訴“屈”。道光帝命琦善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辦,下旨將林則徐、鄧廷楨交部議處。

道光二十一年(1841辛醜)四十八歲在浙江,兩江總督、欽差大臣裕謙延入幕府。在守定海戰役中,建議未被采納,定海失守。鎮海亦為英軍攻陷,裕謙自盡,黃冕遣戍伊犁。回揚州,作《自定海歸揚州舟中》詩。赴鎮江,與遣戍伊犁的林則徐會晤,作《江口晤林少穆製府》詩。林則徐贈《四洲誌》譯稿,囑撰《海國圖誌》。作《寰海》詩,斥責清政府及投降派腐敗無能,讚美廣州三元裏人民抗擊英國侵略軍。作《湖北崇陽縣知縣師君墓誌銘》,認為鍾人傑起事與錢漕弊政有關,法窮則變,急宜改革舊製。

裕謙往浙江,伊裏布革職,牛鑒任兩江總督。林則徐以四品卿銜赴浙江鎮海軍營,又至東河效力,終仍遣戍伊犁。琦善以英軍攻陷廣東虎門,下部嚴議;又因擅許割讓香港,革職拿問。命奕經為揚威將軍,督辦浙江海防。

龔自珍、李兆洛、裕謙卒。

道光二十二年(1842壬寅)四十九歲在揚州,著《聖武記》十四卷。序中雲:“今夫財用不足,國非貧,人材不競之謂貧;令不行於海外,國非羸,令不行於境內之謂羸。故先王不患財用而惟亟人材,不憂不逞誌於四夷,而憂不逞誌於四境。官無不材,則國楨富;境無廢令,則國柄強。楨富柄強,則以之詰奸,奸不處;以之治財,財不蠹;以之蒐器,器不窳;以之練士,士無虛伍。如是,何患於四夷,何憂乎禦侮!斯之謂折衝於尊俎。”

作《海國圖誌》五十卷。序中雲:“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製夷而作。”

為龔橙編定其父龔自珍文集,作《定庵文錄敘》。作《秋興》詩,詩中有悼念大學士王鼎因諫保林則徐而自縊事,又寫守定海等鴉片戰爭事。

英軍自長江吳淞口、鎮江,直至江寧,迫清政府與英國簽訂《江寧條約》(《南京條約》)。林則徐抵達伊犁戍所。兩江總督牛鑒革職,耆英繼任。

道光二十三年(1843癸卯)五十歲以家道中落,又至北京準備應試,途中作《金焦行》等詩,感歎戰事甫過,高官豪富又複衣香鬢影,紙醉金迷。

長孫璽生,四歲殤。

洪秀全初創拜上帝會,在廣東花縣傳教。

道光二十四年(1844甲辰)五十一歲在北京應禮部試,《四書》時文獲房考官“勁掃千軍,倒傾三峽”批語,中式第十九名。然因試卷草稿字跡模糊,罰停殿試一年,憤而作《都中吟》詩十三首。

應曹懋堅邀,與姚燮、湯鵬宴聚,姚燮作長歌為贈;又與湯鵬為姚燮餞行。與友人何紹基、湯鵬等在北京慈仁寺顧炎武祠公祭,參加者還有張穆、苗夔、徐鬆、王茂蔭、馮桂芬等。友人林昌彝在京患病,資助藥費。南歸趕至漢陽送別姚瑩入川奉派乍雅,贈《海國圖誌》,姚瑩一路研讀,在其《康紀行》中多次記敘“大獲我心”之感。

《聖武記》始入日本一部,此後逐年增多。

次孫桂生。

耆英調任兩廣總督,壁昌繼任兩江總督。

道光二十五年(1845乙巳)五十二歲為補行殿試北上,再次從固安渡永定河,考察畿輔水利,作《畿輔河渠議》。補行殿試,賜同進士出身,以知州用,分發江蘇。在京為陳岱霖《雲石詩存》作《題辭》詩,詩中以關心國事與人民疾苦相勉。贈朱琦《海國圖誌》,朱琦作詩致謝,詩中雲京中市賈紛紛刻印此書,諸要人爭相購讀。南歸經曲阜訪孔憲彝,為其夫人所臨《曹全碑》題辭。回到江蘇往蘇州會晤從新疆歸來的黃冕,作《吳門重晤黃南坡太守》詩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