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虧中虧,方得福外福;
貪看無邊月,失落手中珠。”
做人要能吃虧,
太過計較反而會舍本逐末,
弄丟到手的幸福。
中國有句古話,叫“吃虧是福”。意思是說,在生活中,懂得適當吃虧的人才真正聰明,才能得到更多的福氣。閩南也有句俗語,叫“佛祖疼憨人”。這就告訴我們,凡事不要計較小小得失,無關緊要的事應該“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盡量克製忍讓,少生事端,與人讓利,才是真正的明智之舉。
從人的本性來說,幾乎每個人都傾向於多占點別人的小便宜。可是細想想就會知道,小便宜不是那麼好占的。誰都不傻,如果真的算計起來,可能誰也占不到便宜,反而撕破臉皮。所以大多數情況下,我們要放棄一些小便宜,如此,別人和我們打交道時才能更加放心,並在適當的時候予以回報。
與人相處時,如果總想著占便宜,那到最後很可能被所有人排斥,淪落為孤家寡人。其實想想,占小便宜就那麼重要嗎?不占這些小便宜就沒法生活了?當然不是,很多時候這些小便宜其實是可有可無的。占了不會讓你生活改觀,不占也不會讓你狀況惡化。更重要的是,有些小便宜隻是眼前小利,而如果放棄了則可能獲得長遠的福氣。看透這一點,還有什麼好計較的呢?
有一個小酒館開了40多年,生意一直非常好。因為它的老板是個非常憨厚、實在的人,釀酒的原料總是用最好的糧食,去很遠的山上挑最好的泉水,所以酒館總是顧客盈門。
一天,老板要去城裏辦點事情,就把酒館暫時交給兒子打理。兒子想,父親真傻,辛辛苦苦幹了40多年,卻一直沒掙多少錢,我一定讓它來個大改觀,等父親回來後大吃一驚。
為了擴大釀酒規模,兒子收購了大量的糧食,數量一多,質量也就參差不齊。為了加快釀酒速度,他讓人在自家院子裏打了一口井,再也不去老遠挑山泉水用了。為了增加出酒的數量,他在剛釀出的酒裏添了許多水,自覺嚐起來口味也沒變多少。
兒子第一天賣他“新釀”的酒時,果然比父親在時多賣了3倍利潤。他高興地想,等著吧,用不了多久,我就能開第二家、第三家酒館了,我比父親英明多了……
可是,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來的人越來越少,顧客都指指點點,說他家的酒變得不香了,沒有以前好喝了,開始兌水騙人了。
等老板從城裏回來,酒館已經十幾天沒開張了。老板知道後氣得打了兒子一頓:“老子辛苦了一輩子,卻讓你貪占一點小便宜給毀了,作孽啊!”
我們常用“目光如豆”、“鼠目寸光”來形容那些隻想占眼前小便宜而失掉了長遠大利益的人。他們是典型的“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風物常宜放眼量,目光放長遠些,才能活得更加坦蕩,人生也才能更加成功。
與上一個例子相反,這裏還有一個吃小虧占大便宜的例子。對真正的有智慧的經商者而言,吃虧是一種技巧,會吃虧的人,虧吃在明處,便宜占在暗處,讓別人占了便宜還感激不盡。這是經商的高明境界。
某公司兼營外貿和金融生意,它在做外貿生意時,主要是從國外購進魚粉,然後按照每噸低於進價100元左右的銷售價,賣給國內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