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玄機之三鄉驛1(1 / 1)

唐朝鹹通八年,公元867年九月,重陽剛過,二十七歲的老姑娘裴玄靜換上黑色的吉服,辭別年邁的父母,將要離開家鄉河南緱氏,經過洛陽、長安兩都,嫁往京兆府鄠縣。

這也是新娘子人生中的第一趟遠途。她雖然在慈母婆娑的淚光中有些黯然,但大體還是平靜的,沒有像一般人家出嫁的女兒那樣哭哭啼啼。最出人意料的是,她堅持不肯要陪嫁的婢女,隻帶上祖父傳下的桑門劍,就此登上了墨車。

代表李家前來迎親的是新郎李言的堂兄李淩,今年三十六歲。他隨身帶著小戶奴(注:家奴的意思)牛蓬,還是個稚氣未脫的少年,不過跟著主人忙前忙後,手腳倒是勤快。車者萬乘四十來歲,是李家專門從長安雇請來的專業趕車手,他的豪華墨車和高頭驪馬在京兆一帶頗為有名。

離開裴家之時,正是日入三商時分,以取古禮“昏禮下達”之意。天幕漆黑,又無月光,一行四人,兩騎一車,摸索著走到緱氏西城門的客棧,就此停宿。次日清晨,城門大開,將及出發之時,裴父裴升和裴母陳氏又在婢女的陪同下緊巴巴地趕到西門客棧,陳氏親手將心愛之物銀菩薩交給愛女珍藏。依依惜別後,裴玄靜一行人正式離開了緱氏城,西奔洛陽而去。一路遙望殘柳垂絲,寒蘆飄絮,倒也夷然。

當晚到達洛陽,照舊歇息,第三日清晨再出發。唐朝實行兩京製度,從東都洛陽到西京長安的八百餘裏官路是帝國最為重要的交通幹線。道路寬闊平坦不說,每隔五裏還有夯土堆成的標識,稱為“裏隔柱”,方便行人推算行程。且所經之處,驛館林立,酒肆豐溢,便利之極。

洛陽之後,下一個城市是陝州,須先經過崤山。崤山分南北兩路,均險隘難行。南路為驛路主線,相對平坦,兼有湖光山色,蓼紅葦白,風景怡人,不過由於迂回向南,繞了一大圈。北路雖陡峭險峻,但直接連接洛陽和陝州,更為快捷。李淩本性格平庸,但卻對這次代堂弟迎親一事格外緊張,卻還是個急性子,生怕誤了事先定好的婚期,也未與裴玄靜商議,徑自選了北路。按照計劃,這一天日落前該趕到澠池,也就是戰國時期秦昭王與趙惠文王會盟的地方。

天高雲淡,車馬轔轔。沿途層林盡染,秋色正濃,賞心悅目,倒也使旅途顯得有些生趣。一路均是平安無事,隻是走到闕門時,聽聞前麵硤石堡處有饑民強力劫取來往行人的財物。硤石堡正是北路上最險要之處,東徑雍穀溪,回岫縈紆,石路阻峽,所以才得了“硤石”的稱號。不過,李淩起初並不大相信這等傳聞。今夏陝州大旱是事實,然則在兩京之間的驛路上當道搶劫,聽起來著實有些不可思議。

正半信半疑之時,又聽說那些膽大妄為的攔劫者並非山民,而是被官軍追捕正急的鹽販,個個手中均握著明晃晃的凶器。這話聽起來更加匪夷所思,鹽販多在山東、江浙之地,如何到得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