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淩科舉不第,未入仕途,一直隻處理照料家族事宜,對時事漠不關心,一時難辨真假。眼見前麵的路人紛紛調頭,猶豫後最終決定還是折返洛陽,改行南路。隻是這樣一去一回,行程便耽誤了許多,日落前隻返回了洛陽。第四日剛出發小半日,便遇到了一場綿綿秋雨,車軲轆陷在泥中,出了點問題,在壽安縣滯留了一天。第五日,一行人一早出發,然而秋雨後道路泥濘,馬車比平日難行得多,直到天黑時,才到達三鄉驛。
三鄉驛不僅是南路上的等級最高的大路驛,還是玄宗明皇帝李隆基創作名曲巨作《霓裳羽衣曲》的地方,算得上是驛路的名勝之地。據說昔日明皇帝在這裏登高望女兒山,見到山上雲霧繚繞,精通音律的他突然有所感悟,就此寫下了《霓裳羽衣曲》,用以詠唱眾仙女翩翩起舞的意境,其舞、其樂、其服飾都著力描繪虛無縹緲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成為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詩人劉禹錫曾有詩道:“開元天子萬事足,惟惜當時光景促。三鄉驛上望仙山,歸作霓裳羽衣曲。仙心從此在瑤池,三清八景相追隨。天上忽乘白雲去,世間空有秋風詞。”便是吟誦此事。
這裏是南路必經之地,停留了不少行商。古來驛站為官營機構,隻供給來往官員及傳遞官府文書的公差,凡住宿、補給、換馬,須出示朝廷傳符、券、牒等憑證。唐朝立國後,驛道係統本建設得相當完善,然則安史之亂後,藩鎮勢力膨脹,皇帝權威衰弱,驛製開始走向弛廢。尤其到了晚唐,文書遞送之責逐漸由驛站移植到遞鋪,驛站壓力相對減輕,但來往官員、使者依舊頻繁,白白吃香喝辣不說,還要挑三揀四。驛長自然不敢得罪這些人,光送禮的開銷就是一筆巨大的花費。而唐朝更有明文規定,驛長須對驛馬死損肥瘠負責,一旦有死損,均由驛長賠償。為了填補這兩項巨大虧空,驛長幹脆想出了趁客稀事簡之時辟出部分傳舍對外接納商旅的法子,甚至還出賃驢馬供客人騎乘。由於驛站往往是精選之地,驛館建築也較普通旅舍宏敞雄大,更有所謂“豐屋美食”之稱,因而行客們往往更願意選擇驛站來做休憩之地。而朝廷漸漸知曉後,因忌憚曾發生過肅州驛丁暴動,對此也不敢多管,僅僅是睜隻眼閉隻眼罷了。
李淩進來驛廳時,剛好傳舍隻剩了最後兩間客房,新娘裴玄靜自住一間,無奈李淩隻能與隨從牛蓬和雇請的車者萬乘共擠一間房了。
晚飯時,不少頭一遭到此的商客聽到充當跑堂的驛丁沒口子地稱讚《霓裳羽衣曲》後,好奇心大起,群情洶洶,要摸黑去東邊的連昌宮探訪明皇帝登高處。其實連昌宮是皇帝行宮,普通人根本無法進去。所謂探訪,也不過是在圍牆外麵遙遙遠觀而已。但眾人心中均有獵豔之想,說不定能切身感受到大美人楊貴妃往日的香澤,晚飯一畢,便迫不及待低吵吵嚷嚷地離開了。這一下走掉了大半人,驛廳頓時安靜了下來,偌大的廳堂顯得空空蕩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