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靜看人生:世事洞明皆學問(3)(2 / 3)

這一次挫折尤其是卡爾的死驚醒了歌德。他不再沉溺於與夏綠蒂相戀的往事,從愛的激情中走了出來。歌德平靜地觀察了他與卡爾共同的經曆,帶著心靈巨大的震蕩投入他的創作。他謝絕一切來訪,排斥一切心靈的幹擾,集中思緒,總結和歸納了最近身邊所發生的一切青春期情感的躁動和新的生活體驗。在這種集中精力的封閉環境中,歌德調動了所有的積累,利用四周時間寫成了《少年維特的煩惱》,在這之前他沒有任何寫作提綱和草稿。

1774年秋季書展,《少年維特的煩惱》出版並引起世人的矚目。開明的知識界對這本小說的歡迎成了德國文學史上空前轟動的事件。小說向公眾坦述了一個年輕人平凡的愛情故事。維特具有青春期年輕人特有的深刻、純真的情感和對愛情的真正感受力,他因為沉溺感情而逐漸走向死亡。正是闖入維特心中種種不幸的熱情,尤其是一種無比強烈無法排遣的愛情,最後導致他神經錯亂,用手槍擊穿了自己的頭。這個感傷的故事不僅告訴了讀者真實人生的質樸麵貌,而且切中了當時時代的主流。

與傳統不同的是,《少年維特的煩惱》對自殺進行了全新的詮釋。自殺,曆來被看成是一種罪過。而歌德卻在《少年維特的煩惱》中把它當作致人死命的不治之症加以諒解。這種看法被公眾接受了,因此維特的自殺喚起人們的諒解、同情甚至支持。維特的行為也是對社會環境的批判,正是因為他對職守和社會所采取的否定態度,才激發了厭世情緒。在這個大背景下,《少年維特的煩惱》成為對當時統治勢力抗議的象征。這不是歌德創作的本意,但是小說的確意義深遠,決不僅僅隻是簡單地記錄了那個時代的一個事件。歌德在此書中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個性同整體的必然進程的悲劇性衝突,比《葛茨·馮·伯利欣根》更具典型性。感情豐富、心理純真的人同世界的不協調導致了悲劇人物的誕生。他失敗了,是因為感情過於豐富及天性所致,但他並無過失。

這部作品使歌德成了當時德國最負盛名的作家。當時他24歲。他受到了許多同時代人的愛戴。許多知名人士與他結交,他們真切地感到,歌德是個靈性十足的天才詩人。

所以說,人生在世,不如意的事情常有,因為世界畢竟不是你一個人的世界,造物主盡量要公平一些,不可能把所有的好事都攤到你的頭上,也要適當考驗考驗你,看看你在不順的時候會是一種什麼樣子。如果你反應過激,他還會繼續考驗你,直到你能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去看待、對待一時的不順或者挫折。

正像歌德一樣,於平靜中觀察了他與卡爾共同的經曆,帶著心靈巨大的震蕩投入創作之中,因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7.擦亮眼睛,在別人的失敗中站起

也許因為道密爾在經營上有點近乎“不按牌理出牌”,所以有很多人說他是靠運氣,直到一個個將垮的公司在他手裏振興起來,才改變了人們對他的觀點。

“我不認為我的成就是一種奇跡,”一次集會中,道密爾道出他的創業感想,“我相信美國有很多人可以完成如我所有的同樣事業,因為憲法賦予他們每個人的自由和機會是平等的。”

道密爾以一個異鄉人的身份入居美國,在商場競爭中,一直未受到歧視,他認為是他成功的重大因素,所以才會說出上麵的這番話。然而,並不是所有異鄉人都能在美國創立一番事業,其成功與否,仍要看個人的才能。

道密爾的最大才能,是領悟力強。他沒有讀過多少書,但對人生的體驗卻是頗為深刻而富哲學意味的。請看下麵他對安全感的闡釋:

安全感,是一個自力更生的人所必須獲得的東西。

安全感,不是遵循常規去做某些事情所能得到的,因為那種安全不是真正的安全。真正的安全感是在人們的內心深處,用思想和行動去完成一種心靈的滿足。

安全感,不是一個勞碌一生的人由積蓄而獲得的。因為一個人辛辛苦苦節儉了一生,隻在必要時才用一點,然後把剩下的錢遺留給家人;而他自己呢?一生都在擔心把錢花掉,或遭遇意外損失,哪裏還有安全感可言?

因此,道密爾對錢的解釋是:錢是人們使用的一種有價證物,當你的意誌力和才智能有目的地運用它時,才是一個人產生安全感的源泉。

一個孜孜不倦為將來而節省的人,固然會使他看重工作,但也會使他沒有勇氣丟掉他不喜歡的工作,這可能就是人能否創業的分水嶺了。

道密爾以他自己為例,對這一見解作了進一步的解說。

“當我初來美國時,我曾一連換了十幾個工作,因為我覺得那些工作,除了能果腹之外,都不能展示我的能力。”他帶著回憶的口吻說,“我會為放棄某一工作而又沒有找到其他工作而忍饑挨餓,但始終沒有使我失去放棄那些不適合我的工作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