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2)(1 / 3)

其實,孩子雖然年齡小,但也很珍惜友情,當好朋友不和自己玩時也會感到孤獨和委屈。像這種情況,媽媽一定要理解她的感受,哪怕一句“你一定感到很孤獨、很傷心”、“要是我,我也會像你一樣難過”,都可以讓孩子感覺到媽媽是理解自己的。相反,媽媽的一句話會讓她因為失去友情更傷心。

可見,麵對孩子的消極情緒,承認並接受她的感受是第一步。當她冷靜下來之後,自己就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放棄成人的自我成見。

成人有成人的世界,孩子有孩子的思維。父母不能強迫孩子以成人的思維思考問題,否則就會導致親子之間發生很多爭執和矛盾。父母不妨試著放下自己的成見,用孩子的眼光了解和認識這個世界。當孩子作出錯誤的行為時,父母一定要搞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給他解釋、澄清的機會。如果孩子“好心辦了壞事”,父母一定要肯定他的好心,再糾正他的不妥行為。

體會孩子的處境,信任他。

父母雖然每天都和孩子接觸,但他所思所想、所經曆的一些事情和感受,父母不可能完全知道。所以,父母和孩子之間難免會產生一些誤會或誤解。其實,誤會、誤解都不怕,隻要父母及時調整說話方式,這些誤會就會慢慢消除。

12歲的婷婷放學回家,氣衝衝地把書包扔在沙發上,說:“今天老師給我難堪,在全班同學麵前批評我。”媽媽順口來了一句:“你是不是做什麼錯事了?”婷婷回答:“我什麼也沒幹。”媽媽繼續說:“不可能,老師怎麼會無緣無故地批評你呢?”婷婷撅著嘴,說:“不信,算了。”

媽媽知道如果再這樣爭辯下去,母女間一定會對立起來。這時,媽媽改變了剛才的態度,說:“你當時肯定很尷尬,老師當著那麼多人的麵說你。”婷婷用質疑的眼神望著媽媽,媽媽接著說:“因為我以前也和你一樣有過類似的經曆。

那是在自習課上,本來是不能說話的,可是當時我在給同學講數學題,老師看見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我倆都訓斥了一通。”

婷婷睜大眼睛,望著媽媽,說:“真的嗎?我也是因為這個才挨老師批評的。我覺得我是在做好事,老師不應該批評我。”媽媽笑著說:“對呀,我當時也是這麼認為的,但是事後想一想,的確違反了課堂紀律。”婷婷點了點頭,說:“好吧,下次我們課下再討論題目。”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相互信任是良好溝通的前提。眼看著一場“戰爭”就要在母女之間爆發,但是,媽媽認識到了這一點,轉變說話方式,通過敘述自己的經曆,與女兒產生共鳴。最後,女兒想出了避免此類事件的辦法。可見,作為合格的父母,必須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盡最大的努力去獲得孩子的信任。

考慮好了再說話。

孩子雖然年齡小,但也是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一樣有自己的感受,這些情感都需要父母去理解、去尊重。父母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要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考慮他的感受。特別是批評孩子的時候,不要一句話重複好多遍,防止他產生厭煩情緒。另外,批評的內容應該對事不對人,尤其不能侮辱孩子的人格。

溝通箴言

父母和孩子聊天是了解孩子心理活動的最佳方式之一。父母要把握聊天的技巧,善用開放性的問題讓孩子暢所欲言。同時,父母也要關注孩子說話時的反應和態度,不要急於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而是要養成耐心傾聽的習慣。即使孩子犯了錯誤,父母也要傾聽他的心聲,給予他關愛和理解,體會他的感受,再利用恰當的時機給他講道理。

“抱歉,爸爸(媽媽)不該嚇唬你!”

“威脅”不是有效的溝通方式

再不聽話,讓警察叔叔來抓你!”“還鬧,讓護士給你紮針!”“再哭,就叫狼把你吃掉。”……父母總是描繪一些虛構、負麵的情境來嚇唬孩子。仔細想一想,當孩子不聽話或淘氣時,自己有沒有嚇唬過孩子說“不聽話,看我不打你!”“再不好好寫作業,就把你丟垃圾桶裏去!”等類似的話?也許剛開始時,孩子因為小,這些話能起到一些作用,但對孩子的負麵影響是很大的。

對於年紀尚小的孩子來說,他不理解父母的要求,但這種威脅會令他害怕,讓他沒有安全感;而對於年齡大一點或理解力較強的孩子來說,他知道父母是嚇唬他的,他會因為父母的逼迫而產生抗拒,久而久之就不再把父母的話當回事,父母也因此失去了威信。可見威脅不是一個有效的溝通方式。

5歲的小強在樓頂上玩兒,不時傳來小石頭“嗒嗒”的聲音。媽媽進去一看,原來他把魚缸裏的小石頭掏出來,在玩扔石頭的遊戲,整個樓頂都是他的“戰場”。

頓時,媽媽苦著臉嚇唬他說:“你完蛋了,這是隔壁阿姨用來養魚的小石頭,你全都給扔掉了,這回你得賠人家了。兒子,你‘小豬’裏的錢估計都得拿出來了。要不然的話,阿姨會討厭你的,而且阿姨以後再也不給你好吃的了。”

說完,隻見小強苦著臉,低著頭,好像很害怕,又怕被阿姨罵,又要賠錢,一副很可憐的樣子。

媽媽覺得話有些重,接著說:“兒子,你知道這些小石頭是用來做什麼的嗎?”小強膽怯地說:“是阿姨用來養魚的。”媽媽點了點頭,說:“對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