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這樣做才能讓孩子信服(3)(1 / 3)

爸爸很詫異地問:“知道?

知道什麼?你怎麼知道的?”悠然望著遠處的海,平靜地說:“有一天我找資料,無意中在書櫃裏看到了你們的離婚協議書。考慮到你們會怕我學習分心,擔心我像其他孩子一樣不能接受,所以我就成全了你們的苦心,就當做不知道吧。其實,離婚是你們的私事,我不會幹涉的。”看到孩子如此沉得住氣,爸爸不禁感到有些震驚,他想,也許是自己低估了孩子。

父母在離婚後,會因為怕孩子不能接受這個事實,而不敢告訴孩子自己的婚姻現狀。事實上,孩子並不一定如父母想象的那般脆弱。

其實,父母可以讓孩子明白,父母與孩子之間有三個關係:爸爸媽媽的關係,爸爸和孩子的關係,媽媽和孩子的關係,現在結束的隻是爸爸媽媽的關係,而父子關係和母子關係並不會受到影響。爸爸和媽媽還會一如既往地愛他,甚至會因此而更愛他。

這樣,父母婚姻的不幸就不會給孩子帶來壓力和恐慌,他就能平靜地接受父母離婚的事實了。

溝通箴言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是雙向的,當父母向孩子敞開心扉的時候,孩子也會時常把自己的感受告訴父母。當他遇到問題的時候,也會主動向父母詢問,並向父母表述自己的感受。這樣,父母就不會再覺得和孩子很難溝通,並能通過自己對孩子的了解而因材施教。

“媽媽(爸爸)說的也不一定對!”

父母謙虛,反而會讓孩子更尊敬

當孩子有不懂的問題時總是喜歡去問父母:“爸爸,星星為什麼會眨眼睛?”“陰天的時候太陽去哪了?”“風是從哪裏吹來的?”孩子的問題總是千奇百怪,父母往往無法一一回答。這時該怎麼辦呢?告訴孩子自己不懂這個問題,會不會影響自己在孩子心裏的形象?

雖然,在孩子看來父母懂很多知識,能教給自己各種各樣的生活和學習技能,但父母卻不是萬能的,有時孩子的問題也會把父母難住。

有一位父親很喜歡在孩子麵前炫耀自己的博學多識。

一天,10歲的兒子在看百科知識問答時問父親:“爸爸,有道題目是:蚊子會不會傳播狂犬病?”父親說:“會。”

“真的嗎?蚊子也傳播狂犬病啊?”兒子問。父親說:“當然了,推理一下,蚊子先咬了狗然後再咬人不就傳播狂犬病了嗎?聽你爸的沒錯。”第二天,兒子在網上查到答案:蚊子是不能傳播狂犬病的。

後來,兒子在多次向父親請教問題時發現,父親常常把他想象的答案當做標準答案告訴自己。漸漸地,兒子不喜歡向父親請教問題了。

這位父親本來不知道蚊子是否能傳播狂犬病,但為了維持麵子就將自己“推理”出來的答案告訴了兒子。當兒子發現父親常常這樣做以後,也就失去了對父親的信任,而不再向他請教問題。可見,父母以不懂裝懂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威信,實在不是明智之舉。

試想,父親如果沒有這樣回答孩子,而是坦白地告訴他:“我不知道蚊子能否傳播狂犬病,要不你自己再查一下資料?”這樣,孩子就會自己去尋找答案,但下次當他遇到問題時卻還會去問父親,因為他知道父親隻會將對的答案告訴自己。

有一位母親,她從小生長在山區沒讀過多少書。當有一天兒子問她:“媽媽,你知道嗎?”母親說:“UFO是什麼?我從沒聽說過。”孩子撇撇嘴說:“你怎麼連這個都不知道啊,就是外星飛碟啊!”

“哦,原來是這個意思。

媽媽小時候沒好好學習,所以現在才懂得少。你要好好學習,要不然,就會像媽媽這樣。”母親說道。“哦,好的。我會好好學習的。”兒子說。

從那以後兒子讀書更加努力了,而且他沒有再嘲笑過自己的母親什麼都不懂,而是經常將自己學到的、聽到的有趣的事情講給母親聽。

父母博學不一定會讓孩子更加聽自己的話,相反,父母若能夠坦然地麵對自己的不足,並以此為例教育孩子,反而更能啟發孩子努力地學習。

要知道,父母在回答孩子的問題時,比答案更重要的是對待問題的態度。孔子曾教導後人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說,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求學的正確態度。若父母常常為了一時的麵子而將不準確的答案告訴孩子,便會失去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當孩子對父母失去信任時,即使父母教他正確的事情,他也會懷疑:“爸爸(媽媽)說的真對嗎?我真的應該這樣做嗎?”這樣無形中就為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帶來了阻力。所以,父母不知道自己的解答是否正確時,不妨直接告訴孩子:

“這個問題我還不了解,等我知道了再告訴你好嗎?”或者是“這個問題我是這樣認為的。當然爸爸(媽媽)說的也不一定對,你可以自己再求證一下。”

父母對待問題嚴謹而求實的態度同樣會影響到孩子,他會因此而懂得在麵對問題時不要輕易作答,而是努力尋求正確的答案。

那麼,當孩子向父母請教問題時,父母應該注意什麼呢?

要謙虛而耐心地為孩子解答疑問。

“爸爸,這個題怎麼做?”9歲的小輝問道。爸爸還沒有看題目,先瞪了兒子一眼:“怎麼做?你小子上課又沒好好聽是吧?拿過來,我瞧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