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這樣做才能讓孩子信服(2)(1 / 3)

可是生日這天,爸爸還是因工作沒能及時趕回來。當晚10點多爸爸才到機場,回到家時都已經快12點了,楚楚已經睡著了。看著女兒熟睡中的小臉,爸爸很內疚。他拿出送給女兒的生日禮物放在她的枕旁,並附上一張小紙條:“我最愛的女兒楚楚:爸爸很抱歉沒有及時趕回來給你過生日,先要向你說聲‘對不起’。爸爸知道你一定很失望,爸爸沒有信守承諾,可是爸爸真的很愛你,送你的禮物希望你能喜歡!

同時也請你原諒爸爸,好嗎?”

早晨,楚楚醒來看到了生日禮物和爸爸留的紙條,高興地跑出房間喊著:

“媽媽,媽媽!爸爸並沒有忘了我的生日,你瞧,他送我禮物了。”

當父母因工作等原因而沒有兌現對孩子的承諾時,孩子就會委屈,就會失望不已。這時候,父母不要因為自己是長輩,就輕描淡寫地一帶而過,而是應該向孩子表達歉意,並說明食言的原因,並盡量作出彌補。這樣,不但不會讓自己失去在孩子心中的威信,還會讓孩子更加尊敬父母。同時,他也會學著父母的樣子,去做一個坦誠的人。

溝通箴言

當父母能夠說到做到,信守對孩子的承諾時,孩子才會對父母產生充分的信任感,才會願意把自己的心裏話告訴父母。父母是孩子的模仿對象,其一言一行都會讓孩子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隻有信守承諾的父母才能在孩子心目中樹立起威信,同樣也能有效避免因孩子說謊而讓自己頭疼的情形發生。

“爸爸(媽媽)不會端架子罵你!”

不用“權威”的口吻指責孩子

我是孩子的父母,難道生他養他,疼愛他,卻連教訓他幾句的權利都沒有?”

不少父母就是抱著這樣的心態,去教育自己的子女。雖說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父母愛孩子的方式卻又千差萬別,所以教育的效果也有所不同。

其實,孩子確實應該聽父母的話,接受父母的教誨,俗話說“親恩深似海,畢生難報盡”,每一位父母對孩子都有著其畢生難報的養育之恩,這是不可否認的。

但既然是愛孩子,為什麼不選擇一種讓他容易接受的方式去教育他呢?

事實上,孩子的年齡雖小但他也有自尊心,也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並十分在乎父母對自己的態度。父母和孩子說話的語氣、相處的方式,都會影響到孩子性格的形成。

在父母的批評指責中長大的孩子,對事情往往吹毛求疵,對人也尖酸刻薄;經常受到他人嘲笑和奚落的孩子,做事情會縮頭縮腦、自卑怯懦;而常常受到父母的鼓勵和包容的孩子,也能學會體諒別人,學會知足感恩。

有一位媽媽,她是一家大型企業的主管,管理300多人。她工作作風嚴謹,在員工中很有威嚴。

她有一個11歲的女兒珊珊。珊珊聰明伶俐,但就是不喜歡學習,經常上網聊天、玩遊戲。可這位媽媽在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上卻很魯莽、不得法。有一次,她看見女兒上網時,突然過去強行關機,並把女兒狠狠地數落了一頓。不過,她嚴厲的教育方式並沒有讓女兒變乖,雖然珊珊不再上網了,但每天回家看見媽媽就像見了仇人似的,對媽媽不聞不問。

為了女兒,她特地去請教一位教育家,並就孩子的問題多次進行溝通。

有一次,她又請這位教育家吃飯。飯桌上,她特地為這位來自南方的教育家點了口味清淡的南方菜,當教育家喝完茶後,她馬上將茶水倒滿。整個用餐過程中,她時刻觀察著教育家的需要,沒有絲毫怠慢。

最後,教育家對這位媽媽說:

“我教你一個教育孩子的秘訣。

如果你對孩子能像現在對我一樣,你們之間就能進行良好的溝通,不會再產生其他問題了。”她聽完後,若有所思。

生活中,類似於珊珊媽媽這種強硬做派的父母有很多。他們也很愛孩子,也知道孩子也應該受到尊重,但卻總是喜歡端著做父母的架子去訓斥孩子。最終,也許能暫時改變孩子的某些缺點,但卻疏遠了和孩子之間的感情,甚至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父母和孩子之間沒有不可化解的矛盾,若遇到問題時,一定要及時溝通,而溝通一定要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不能僅僅是孩子尊重父母,父母高高在上地對孩子發號施令。父母也要尊重孩子,看到孩子內心的需要,關注他的情緒變化,試著用孩子易於接受的方式來讓他聽取自己的意見。

那麼,在生活中,父母應該如何與孩子溝通呢?

請放下做父母的架子。

有一個13歲的男孩,他在家總是不愛說話,一說話就會頂撞父母,這讓父母很是苦惱。可他在同齡人麵前卻很開朗,經常和同學有說有笑。父母不明白,他為什麼在家和在外判若兩人呢?

男孩的父親找到了孩子的老師,老師在分析對比了男孩在家裏和在外麵的表現後,對這位父親說:“孩子之所以在家裏非常叛逆,主要是因為他和父母之間不能很好地溝通,產生了隔閡,而這種隔閡往往是父母造成的。”

這位父親驚訝地說:“怎麼可能呢?我和他媽媽都很關心他,對他的生活和學習也照顧得無微不至。難道我們做得還不夠嗎?”

老師笑著說:“其實不是不夠,也可能是做得太多,或者關心的方式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