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溝通,最重要的是要放下父母的架子,不能把自己淩駕於孩子之上,不管自己說的對不對,都要求孩子全盤接受。這樣,孩子會不服氣,也會因此而不尊重父母。”
聽了老師的話,父親點點頭說:“這點我們還真沒想到。原來教育孩子首先要放下做父母的架子啊,看來我們真的做錯了。”
從此以後,男孩的父母改變了對他的態度,隨著父母的改變,男孩也漸漸喜歡和父母交流了。
許多父母認為讓孩子吃好穿好,監督他學習好,就已經很關心他了,可孩子還是會不聽話,他到底有什麼不滿足的呢?可見,要放下做父母的架子,是很多父母都沒有想到的。其實,如果不能與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父母對孩子付出再多都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為,父母不了解孩子在想什麼,也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裏,所以也就無法“對症下藥”。
父母不要以為孩子還小,就把自己的意誌強加於他,如果他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就會和父母對立起來。所以,父母隻有放下架子,才能和孩子建立起融洽的親子關係。
不要質問孩子“你怎麼不聽我的話?”
“你怎麼不聽我的話?”當父母說出這句話時,其重點便是在強調“你應該聽我的話!”孩子不聽話時,千萬不要以這種高高在上的語氣去質問孩子為什麼不聽自己的話,而是應該思考“他為什麼不聽我的話?”“是不是我說的不對?”“用什麼辦法才能讓孩子聽話呢?”這樣才是解決問題的思路,而不是去製造親子之間的矛盾。
孩子雖小,但他也擁有獨立的自我意誌,父母不能把他當做是可以任由自己支配的附屬品。他有時也許會不聽父母的意見,那說明他和父母沒有達成共識,還需要進一步溝通。父母若是強製孩子聽自己的意見,會引起他的反感,他反而更想掙脫父母的束縛去實現自己的想法。
所以,孩子不聽自己的意見時,父母應該問他:“你是怎樣認為的呢?你想要怎麼做?”在了解了孩子的想法後,父母也許會發現孩子的想法並非全無道理。父母可以進一步幫他分析他的想法有哪些可行之處,有哪些不足之處,這樣孩子就進一步學會了如何周密地思考問題,不會輕易、魯莽地做事了。
當孩子犯錯時,用讚美的方式來緩和批評的言辭。
當孩子受到批評時心情會很差,如果父母的語氣過於尖銳,還會讓孩子感到憤怒,表現出自我防衛的態度,因此而變得更不願意合作。
可是,當父母發現孩子有不當的行為時,對其批評又是必要的。怎樣批評孩子才不會引發親子之間的衝突呢?這就需要父母表達自己的意見時要盡量婉轉溫和,這類似於我們平時吃藥,裹著有位男孩很喜歡踢足球,回到家在客廳裏也踢球,母親語氣平和地對他說:
“你的球踢得很棒,隻不過足球應該在足球場上踢哦!”男孩聽了母親的話,從此不在客廳踢球。
當孩子做出不適當的行為時,父母可以先讚美他的某些優點,然後再提出自己的意見,這樣孩子就會更容易聽取意見了。
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
麵對同一件事,不同的人總會有不同的看法,父母和孩子之間也常常會有意見和分歧。為了便於溝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應該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不要常以成人的觀點去要求孩子。否則,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因而產生溝通障礙。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要考慮到孩子的年齡特點和思維方式,這樣孩子才會更容易接受自己的建議。
溝通箴言當父母放下架子與孩子交流,就會發現孩子的真實想法,同時也容易找到教育的契機。如果父母總以“權威”去壓製孩子,反而會激起孩子的憤怒,引發他的叛逆情緒。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少批評多鼓勵,和孩子平等交流才會起到良好的溝通、教育效果。
“我應該讓你知道,媽媽(爸爸)下崗了!”
向孩子敞開心扉,讓他知道父母的情況
人常說:“不如意事常有八九,可與人言隻有二三。”人生之路從來都不是坦途,一個家庭也可能會遭遇意外的變故,如失業、經濟拮據、婚姻破裂、不幸的疾病或死亡……許多父母都會盡力不讓孩子知道家庭中的不幸,以為隻有這樣才能保護他幼小而脆弱的心靈,維持他內心對生活的美好印象。
但事實上,在孩子懂事以後,如果不把家庭中的重大事情如實相告,不但起不到保護孩子心靈的作用,還會讓他因此而產生被輕視的感覺。
有一位爸爸下崗了,但因為怕家人擔心,所以就沒有和家人說。於是他每天還會像往常一樣按時出門、回家。不過,他白天是出去找工作,如果提前回來,他就在附近的廣場上散步,一直到往常下班的時間才回家。
一天,他剛一回家,8歲的女兒就悄悄問他:“爸爸,你是不是沒有工作了?”這讓他感到很驚訝,但他還是說:“當然不是了,爸爸不是天天早晨都要去上班嗎?最近工作很忙啊!”聽了爸爸的話,女兒滿腹狐疑地走開了。
幾天後,爸爸發現女兒似乎不怎麼和他說話了。他很納悶,不知道女兒為什麼會這樣。後來,他從鄰居口中得知,前幾天女兒的學校組織孩子們去廣場遊玩,她在無意中看到了在廣場上閑逛的爸爸。女兒還和同學說:“爸爸騙我,都不和我說實話,我不想理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