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爸爸沒有和女兒說實話,而讓謊言給女兒造成了傷害。也許在孩子看來,爸爸是否有工作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們是一家人,有事情應該告訴我。”而爸爸的謊言等於拒絕了女兒對爸爸的關心,因此傷到了女兒的心。
孩子雖然年幼,但並非什麼都不懂,當他想要了解家中的事情時,說明他開始對家庭關心,並希望為這個家盡一分力。如果父母刻意地對孩子隱瞞家中的事情,一旦被他發現,他便會有在家中被孤立的感覺,因而會變得不信任父母。
而且,當他發現父母對自己有所隱瞞的時候,也許會根據自己所掌握的蛛絲馬跡去猜測事情的“真相”。如果父母不對孩子告以真實詳情,他反而會把事情想得更糟糕,甚至會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
所以,當孩子向父母詢問:“您最近是不是有什麼事?為什麼總是不高興呢?”父母就應該考慮是否該和孩子談談。如果父母總是搪塞他說:“沒什麼。”這樣就等於拒絕了孩子對父母的關心,同時也關閉了父母與孩子溝通的大門。
有時父母會抱怨說:“這孩子什麼都不肯對我說,真是搞不懂他在想什麼!
跟孩子溝通怎麼就那麼難呢?”繼而也許還會責備孩子不肯向父母袒露心扉。但父母是否想過,自己有沒有向孩子袒露心扉了呢?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是否帶頭去做了呢?
若父母不肯向孩子袒露自己的心聲,卻要求孩子向自己“交代”一切,這種溝通是不平等的,會造成親子間的溝通障礙。
所以,父母應該讓孩子了解家庭中的情況,即使遇到重大的變故,也要委婉地告訴孩子真相……要重新認識孩子被輕視了的承受力。
父母對孩子隱瞞某些事實的原因就是,考慮到孩子的心理也許比較脆弱會承受不了。但孩子從母體脫離的那一瞬間,就已經進入了一個真實的社會環境。不管父母如何小心嗬護,他也不可能永遠生活在真空中。從那一刻起,他就要麵對冬天的嚴寒、夏天的酷暑,生活中善與惡、美與醜。
而且,孩子的承受力也並不像父母想象的那麼脆弱,若是一味地迎合孩子,不讓他經受挫折,反而會養成孩子孤傲自私的心態,而一旦受挫便容易觸發極端的行為。所以,父母有必要重新認識孩子的承受力,要知道,一個人的承受能力其實是隨著生活的鍛煉而增長的,讓孩子了解生活的真相,他反而會變得越來越堅強。
讓孩子了解父母的工作情況。
有的父母認為孩子隻要學習好就可以了,沒有必要知道太多的事情。但是,當父母發現孩子不知節儉,奢侈浪費的時候卻又指責他說:“你怎麼一點都不體諒我呢?你知道爸爸掙錢有多不容易嗎?”孩子當然不知道,因為他並不了解工作具體是怎樣一回事。
所以,父母應明確告訴孩子自己從事的職業,工作細節有哪些。也可以和孩子聊聊自己的工作經曆,讓他知道人在社會中是如何創業、如何謀生的。
當然,如果父母不幸下崗了,也可以告訴孩子實情,讓他了解到工作對一個人乃至一個家庭的重要性。不必擔心孩子會因此而為自己擔憂,他也是家庭中的一員,雖然年齡還小,但有必要為這個家庭分憂,這樣也能培養他對家庭的責任心。
所以,當父母下崗後不妨告訴孩子說:“爸爸(媽媽)下崗了,以後要另謀出路。這段時間你要學會節約,節省家裏的開支。”此後,孩子就會因為理解父母的辛苦而變得越來越懂事了。
與孩子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
“爸爸,為什麼你今天看起來很不高興?”7歲的小女兒問爸爸。
“寶貝兒,爸爸沒有不高興,隻是今天工作很累,能給我倒杯水嗎?”爸爸說。
“好的。”女兒端來了水,放在桌旁,“爸爸,要我幫你捶捶背嗎?”女兒懂事地問。
“好的,謝謝乖女兒。”爸爸欣慰地說。
雖然在孩子看來父母很強大,足以讓自己信任和依賴,但父母也會有疲憊和情緒低落的時候。這時,如果孩子察覺到父母的情緒,並詢問時,父母不妨和孩子分享自己的情感。常常與父母進行情感交流的孩子,會更善於表達自己的感受,同時也更易於理解他人的感受。所以說,讓孩子了解父母的心情和感受,無論是對父母還是對孩子都是明智之舉。
把自己真實的婚姻狀況告訴孩子。
在悠然讀初三的時候,爸爸媽媽的婚姻再也無法維持表麵的平和,他們終於選擇了離婚。但考慮到悠然即將中考,父母並沒有把這件事告訴她。而且,每個周末爸爸都會在悠然回家之前來到家裏,裝作這個家還和往常一樣。
直到悠然考取了重點高中後,爸爸帶她去看海,當遊輪行駛在蔚藍的大海上時,爸爸字斟句酌地對悠然說:“悠然,有件事爸爸一直想和你說,我和你的媽媽……”沒等爸爸說完,悠然立即打斷了爸爸的話,她說:“爸爸,我都知道,您不用再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