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這樣做才能讓孩子信服(5)(2 / 3)

溝通箴言

父母也要注意一點:不要在外人麵前粗暴地拒絕孩子。否則就會傷及他的自尊,他可能會變得更加倔強、任性。由此可見,對孩子說“不”也是一門學問,父母要綜合考慮孩子和自己的立場、情感,要讓自己的教育能為孩子所接受,讓他能從父母的教育中得到成長。

“……”

必要時請沉默,這是一種無聲的“說”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認識自己,教育自己》一文中曾經寫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叫柯裏亞的孩子參加一次考試,他坐在課桌前,正當他把兩手伸到袖筒裏要取出答案作弊的時候,忽然他發現老師看著自己,他的目光與老師的目光碰了個正著。但老師卻急忙將目光移開了,而且還從主考人的桌邊站了起來,並沉默地走到了窗前。柯裏亞呆住了,等他上前應考的時候,那位老師卻離開了教室,直到他答完,老師才又回到了教室裏。

從那以後,柯裏亞再也沒有舞弊過。如果同學中有人提醒他,他也會立刻想起老師默默走到窗前時的情景。

這就是“柯裏亞現象”,是一個很典型的沉默教育的事例,可見,適當地運用沉默要比直接訓斥的效果好許多。

無論是孩子犯了錯誤,還是他出現了某些不恰當的行為,或者他的內心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想法,父母都可以采取沉默的方式來應對。因為沉默給了人一定的思考時間,在這段時間內,孩子就會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也許反而使父母更容易與之溝通。

8歲的兒子在屋子裏跑來跑去,不小心打碎了爸爸最喜歡的煙灰缸。爸爸很生氣,但卻壓下了火氣,沒有立刻教訓他。後來,兒子自己也感覺做錯了,於是開始一個勁兒地跟爸爸說好話,並在他身邊轉來轉去。可爸爸卻照常做自己的事,並沒有提及兒子的錯誤。

兒子認為隻要哄爸爸開心,事情就過去了。但爸爸的態度雖然很溫和,說的話卻還是很少。後來,兒子實在熬不住了,幹脆跑到爸爸麵前,小聲說:“爸爸,我錯了。我不該打碎你的煙灰缸。以後我再也不在家裏亂跑了。”

聽到兒子這話,爸爸這才輕鬆地笑了起來,他告訴兒子:“錯了就承認,並努力改正,這才是好孩子。如果以為能蒙混過去,就不承認、不改正,那就沒有人願意和他做好朋友了。”

從那以後,兒子吸取了教訓,他無論做錯了什麼,都能坦然地麵對,並能誠懇地承認和改正。

“此時無聲勝有聲”,有聲的教育是直接的,是透徹地向孩子點出來,對他講道理,讓他加深記憶;而無聲的教育卻是含蓄的,盡管不說話,但父母的眼神、表情卻會被孩子看進眼裏,有時候將會引起他的共鳴。

沉默教育也是一種智慧,這種讓孩子自己不斷反省的教育方式,可以提高他的是非觀念,並能幫他糾正一些不良習慣。父母的這種沉默教育,可以讓孩子學會自尊自愛。這樣也維護了父母的形象,更促進了親子間的溝通。

沉默不代表置之不理,父母對孩子保持沉默也是一種溝通,那麼具體該如何做呢?

學著控製自己的情緒。

父母要知道,保持沉默,這不僅僅是讓孩子去思考自己行為的不當之處,同時也是讓父母有思考的時間。父母要考慮孩子做出這些行為的原因,還要反思自己之前的教育方式,並要根據孩子當前的狀態來為未來的教育作一個更好的計劃。

但是,生氣、失望,這些情緒每個人都可能會有。麵對孩子一些不盡如人意的表現,父母有時候會控製不住自己的情緒。但若是情緒失控的話,沉默也就無從說起。

所以,父母可以通過各種方式,比如多看一些教育類書籍等,來提高自身的教育素養和修為,並培養自己沉穩寬容的心態。同時也要時常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體會他的心理。這樣才能更好地對其運用沉默教育。

嚐試忽略孩子的某些行為。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時候會有一些怪異行為,尤其是年幼的孩子,他可能會模仿他人說髒話、惡作劇。父母要知道這些並不是孩子品質惡劣,隻是他受到了外界的影響。但如果父母總是嚴令禁止他這樣做的話,有的孩子可能反而會變本加厲,因為父母的激烈的反應勾起了他更加強烈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