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這樣做才能讓孩子信服(5)(1 / 3)

有一個孩子小時候一遇到媽媽說“不可以”的時候,就會賴在地上不起來,不是大聲哭,就是滿地打滾。但媽媽卻從來都不管他,而且也不許旁邊的人管。孩子哭鬧一陣後發現沒人理他,隻好自己爬起來。慢慢地,孩子也改掉了遇事就賴在地上哭鬧的毛病。

這位母親的做法是值得鼓勵的。當已經對孩子說了“不”,就要能“狠心”對他的眼淚視而不見,對他的哭聲充耳不聞,這樣才能幫他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

說到做到,父母要絕不動搖。

其實大多數孩子都能判斷出父母是不是真的在說“不”,所以這就要求父母一定要說到做到,一旦對孩子的某些不合理要求說了“不”,就要堅持到底,絕不動搖。

夏天天熱,7歲的小冉午飯後想吃冰激淩,但媽媽怕她剛吃完飯就吃冰的東西會吃壞肚子,於是就說:“不可以。”小冉卻說:“隔壁小靜的媽媽都不管她,她什麼時候吃都可以。”但媽媽卻依然平靜地說:“聽到我的話了嗎?我說‘不可以’。”“媽媽,我就吃一根。”小冉最後繼續努力,但媽媽還是搖頭:“不行。”最終,小冉隻得放棄。

父母要讓孩子有這樣的感覺:一旦決定了的事,不去更改;一旦已經說“不”,就不會反悔。否則,孩子就會利用裝可憐去改變父母的初衷,若是父母心軟順了他的意思,他就會變本加厲。以後的日子裏,一旦他遇到父母的反駁,他就會采取各種方式來讓父母改變主意。

父母的言行不一致,將可能使孩子弄不清楚什麼東西是可以要的,什麼東西是不能要的。他甚至也會混淆該做的事情與不該做的事情,這將會影響到他是非觀念的形成。

讓孩子明白說“不”的原因。

父母不同意孩子去做某一件事,如果隻是一味地說“不”,但卻不告訴他為什麼不行,這樣一味拒絕勢必會引起他的懷疑與反感。所以,對孩子說了“不”,還要讓他明白為什麼要拒絕他。孩子隻有明白了說“不”的原因,才能心甘情願接受父母的建議,才能心服口服。

而且,明白原因的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也許也會引起注意,對於一些不必要、不合理的要求,他就會自覺地不去向父母提出。這也能使孩子養成體恤父母的好習慣。

注意說“不”的語氣與方式。

6歲的小藝和媽媽到公園玩,公園裏鮮花盛開,小藝非常喜歡。於是她問媽媽:“我可以摘一朵花嗎?”媽媽搖搖頭說:“不可以。”

小藝央求道:“我隻摘一朵。”媽媽蹲下身子摟著小藝指著花對她說:“你看,這些花開在這裏多漂亮,那是因為它在生長。如果你把它摘走了,不但別人看不到了,而且失去了養分來源,花也會凋謝的。你看,媽媽給你照個相好不好?這樣我們就能把花留住了。”

“好!”小藝使勁點點頭,她和花的笑臉就被媽媽一起收進了相機中……如果父母總用強硬的態度對孩子說“不”的話,聽得多了,他就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還可能會養成和父母對著幹的毛病,父母讓他幹什麼,他偏不幹什麼。而若是父母換一種態度,溫柔地拒絕孩子,讓他從父母的眼光、語氣、動作中感受到關愛,這將會讓他很容易就變得順從,也更容易聽進父母的勸告與教育。

當然,父母對孩子說“不”的方式也不單單隻是那麼一種,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進行一些小遊戲,讓孩子在愉悅的心情中自然接受父母的拒絕。

不要隨便就對孩子說“不”。

有時候,孩子的要求也是合理的,父母隻要仔細考慮一下就能明白他提出這樣要求的原因,以及他想要達到的目的。對於孩子合理的要求,父母要盡量去滿足他。否則,孩子就會搞不清楚究竟哪些事情是他可以做的,哪些要求是他可以提的。他甚至會認為“反正我說的都不對,我說什麼父母都不會同意,那我也就沒必要那麼聽話了”。一旦孩子產生這樣的想法,父母無論再對他進行怎樣的教育都不會起到好的作用了。

所以,父母要會判斷孩子提的要求是否真的合理,並要給他解釋的權利,明白他心中所想,綜合考慮所有情況後,父母再決定是不是有必要對孩子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