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連忙蹲下身子,一邊哄著兒子,一邊看著他的手,張口就說:“你看看你,誰讓你把手放那裏了?你不知道門關上會擠到嗎?跟你說多少次了,你怎麼就記不住?”兒子聽到媽媽這樣說,一下子哭得更加厲害了……借題發揮,不知道是不是父母有這樣的認知,無論自己犯錯大小,無論自己是不是要向孩子道歉,這“借機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許多父母不但自我批評很少,甚至最後還以批評孩子告終。在孩子看來,父母這根本就不是在道歉,就是在變相地批評教育他而已。
如果父母總是借題發揮,那麼也許某一件小事就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對他造成消極的影響。倘若孩子“參考”了父母的做法,以後也不再虛心承認自己的錯誤,甚至養成愛撒謊、無原則、破壞規矩的毛病,到最後他還會不聽從父母教導,到那時候,父母將追悔莫及。所以,父母向孩子道歉,一定要就事論事。
道歉也要有的放矢。
父母之所以要向孩子道歉,是要父母通過這一行為,讓孩子感受到最起碼的尊重,讓他學會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同時,也是要讓孩子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之中,培養出良好的品德。父母的道歉,絕對不能是對孩子的取悅與討好。
首先父母要選對道歉的時機,不要因為孩子的情緒強烈就輕易向他道歉,同時也不要帶著抵觸情緒去向孩子承認錯誤,更不能為了讓孩子能高興起來就刻意自我否定,甚至貶低自己。否則,父母的威信就會徹底掃地,也會失去在孩子心中的地位。
同時,父母的道歉一定是要有針對性的,不要什麼都去向孩子道歉,比如孩子喝水燙著了,父母也要去說:“對不起,我沒給你晾涼。”這樣一來,父母的道歉就變成了溺愛,失去了道歉的真正意義。
溝通箴言父母給孩子道歉,也要注意到他的年齡特點,要根據不同的年齡段,采取適當的方法道歉。比如,對年紀小的孩子可以用手勢、動作和表情來道歉,而對年長的孩子就要適當地向他講明錯誤原因,這將能使孩子盡快原諒父母。可見,敢於向孩子承認錯誤對於父母來說,也是件重要的事情,更是件不容忽略的事情。
“我希望你能……”
和孩子說話時要冷靜,不做憤怒的父母
成長過程中的孩子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會闖下或大或小的禍事,會“不小心”惹到父母,讓父母頭疼不已。無論是打碎花瓶、翻亂報紙,還是調皮貪玩、不願讀書,從生活到學習,用有的父母的話來說就是:“他總得給我找事兒!”
麵對孩子的“找事兒”,有的父母就會難以控製自己的情緒,於是一些威脅性的話語在暴怒的情緒下就被吼了出來。而很多時候,這些話在孩子聽來頗具攻擊性,他的反應也就多為恐懼、受傷、憤怒,甚至是防衛、反抗。這樣一來,事情的發展就會變得不可收拾。
現在,許多父母對孩子發火,恐怕都與學習脫不了幹係,有兩個關於學習的小事例。
事例一:眼看著孩子要上六年級了,但他的學習成績卻並不能令父母滿意。
於是,父親為他製訂了一個“提高成績,趕超先進”的學習計劃,要求他數學、語文每次考試都必須在90分以上。但期中考試結束後,孩子的成績卻依然是80多分,不見長進。父親立刻發怒了,他給了孩子兩個響亮的耳光,罵道:“你是豬腦子嗎?人家學就能會,你就這麼笨!”
事例二:一個小學四年級的男孩在課外讀物上看到了一道難題,對於他來說,這個題目出得很複雜。於是,好學的男孩第二天將問題帶到了學校,他去詢問老師,老師看了半天之後卻說:“這麼簡單的題都做不出來,回家問你爸去!”男孩放學回家後就去問爸爸說:“這題我不會,老師讓我問你。”爸爸一聽立刻滿臉陰雲密布:“你不專心學習,還來出我的洋相!”說完,就揚起了巴掌……這些現象在家庭教育中並不少見,甚至可以說已經非常普遍了。許多父母不會控製和把握自己的情緒,當孩子學習成績不好,父母就非打即罵,這樣難道他的成績就能上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