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父母應該保持一個冷靜的頭腦,先耐心弄清楚具體情況,再以誠懇的態度與孩子溝通,要以理服人,提高他的認識能力和水平,讓他能自覺與不良朋友斷絕關係。必要時刻,父母也可以與學校等方麵多聯係,幫助孩子終止不良交往。
溝通箴言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朋友,並鼓勵他多建立一些合理適當的友誼關係。交朋友對於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同時也能幫助他學會如何正確為人處世。所以,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意願,在恰當時候給予他必要的交友幫助,讓他能與朋友一起,順利度過青春期。
“孩子,真愛可以等!”
就青春期的“愛情”與孩子作溝通
愛情本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曾經有人這樣說:“愛的感覺是溫暖的;愛的言語是正直的;愛的心地是無私的;愛的行為是成全的。”世界上沒有哪件事物會比愛情更為美麗和神秘。盡管愛情如此美好,但如果它來得太早,在孩子才十三四歲的時候就已經降臨,這卻會讓父母感到無比的擔憂。
班主任老師給彤彤的媽媽打了一個電話,告訴她說,她那才13歲的女兒“早戀”了。老師說:“剛13歲,就和男生在大街上調笑拉扯,成什麼樣子?這是同學報告給我的,而且我這裏還有沒收的小紙條,你們做父母的可要好好管教啊!
她是個不錯的孩子,還是很有潛力的。”
媽媽聽後都驚呆了,一種羞愧的感覺瞬間占據了她的頭腦。彤彤放學回家後,媽媽想也沒想上去就給了她一個大耳光:“你個不要臉的!你把我們的臉都丟盡了!整天和男生一起瞎混,你要再敢跟男生好,看我不打斷你的腿!”
彤彤被嚇壞了,她沒想到媽媽這麼快就知道了這件事。接下來的日子裏,老師和媽媽“雙重夾擊”,彤彤再也沒跟那個男生說過話。後來,老師卻向彤彤的媽媽反映:“她最近學習成績下降得厲害,上課也不認真聽講了,不管幹什麼都沒有精神。”媽媽聽後,又疑惑又苦惱:不是已經製止了彤彤的早戀行為嗎?但為什麼她的學習反而退步了呢?
其實父母的心是可以理解的。十三四歲的孩子,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的發育都還不成熟,過早地涉入愛情的境地,如果處理不當,的確會給他的身心成長帶來巨大的負麵影響,甚至還會影響他的人生道路。
某市曾經對1700名初高中學生進行過一個“中學生青春期調查”,其結果引人深思。
異性交往過密,是指中學生過於頻繁親密的異性交往,包括現實和虛擬網絡社會中的身體接觸。而被調查的中學生中,有近60%的人認為與異性親密交往應當“順其自然”,而在高中女生中竟有高達89.32%的人認同這一說法。調查還顯示,有近70%的中學生通過網聊而與異性親密交往。初中生發生肢體接觸的比例不足3%,但高中生卻一下子超過了10%,其中不少還發生了性行為。而對於“性”,66.58%的學生認為那是正常的生理需要,20.29%的學生認為那是情感需要。
這些數字很讓人吃驚,青春期的“愛情”以及孩子們迥異的愛情觀,幾乎已經讓父母和老師身心疲憊,他們如臨大敵也在情理之中。
所以,對於青春期的愛情,父母真的需要好好地與孩子溝通了,並且還應該及時地對他進行相關的教育,要讓他能夠明白愛情的真正意義。告訴他不要因為好奇就去輕易體驗所謂的“愛情的刺激”,更不要讓他輕易就傷害自己、傷害他人。
青春期的孩子是敏感的,關於愛情,父母具體應該如何與他進行溝通呢?
告訴孩子什麼是真正的愛情。
現在電視、網絡的普及程度已經相當廣,於是受其中的某些電視劇影響,孩子對愛情的憧憬與好奇也就越發強烈。電視劇中的王子公主式的愛情,往往會讓孩子心生向往,甚至期待自己也能遇到這樣的情景;而電視劇中愛情生活的童話色彩與紙醉金迷,更是讓孩子感覺,愛情應該是一件刺激興奮的事情。
這時候,父母就要告訴孩子愛情的真正含義,要讓他明白愛應該是“用心去感受對方的需要”。父母應該告訴孩子,愛情不是遊戲,更不是衝動的結果。
而且,真愛與濫情、激情不能等同。愛情應該是建立在兩人相互了解,相互能承擔得起責任的基礎上的。隻有對感情真誠且尊重的兩個人,才能孕育出真正的愛情。就如一株果樹,在該開花的時候開花,該結果的時候結果,這棵樹才能健康成長,否則過早地開花結果,這棵樹恐怕也活不長久。
利用一些場景隨時對孩子進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