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幫孩子跨越青春的坎(3)(1 / 2)

讓孩子申辯也要把握適度原則。

當孩子受到委屈的時候,父母要給他申辯的機會;當他被誤解的時候,父母也要讓他有解釋的權利。但是,允許孩子這樣解釋,也應該把握一個度,父母要讓孩子據理力爭,而不是單純地強詞奪理。

比如,有的孩子在父母的這種容忍下,可能會“得寸進尺”,無論自己對錯與否,都要去申辯一番。父母要明白,這時候的孩子就會變得很無禮,即使他犯了錯誤也要無理強辯,沒理硬說成有理,申辯變成了狡辯、詭辯。那樣將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性格發展,使他變得奸詐。

提高孩子的道德認識。

擁有良好品德的孩子,他就會少犯一些不必要的錯誤。比如撒謊,比如欺負同學,類似這樣違背道德的事情,他大多都會“敬而遠之”。而遇到委屈,他也能很好地將事情講明白。但若是孩子缺乏最起碼的道德認識,他就不會認為某些事是錯誤的,即使父母給了他申辯的權利,他也依然不能很好地將事情解釋清楚。

溝通箴言

所有的事情都是因果效應。孩子發生某些事,也一定會遵循這個道理。所以,父母不要隻單憑自己的判斷,就認為孩子對或不對,要給孩子申辯的機會,這也是在幫助孩子找到產生這個結果的原因,從而從根本上有效解決問題。

懂得申辯而且會申辯的孩子,他的思維也是靈活而敏捷的,父母不要簡單地加以抑製。

“孩子們,歡迎你們!”

尊重孩子的朋友,告知孩子交友的原則

孩子需要朋友,學生時代的友誼是非常珍貴的。已經成人的父母,現在恐怕也會有幾個記憶裏兒時的朋友吧?在孩子看來,這時候的朋友對他是個非常重要的存在,他在夥伴那裏,可以收獲快樂、找到共鳴、分享秘密,有一些感覺是從父母和其他成人身上找不到的。因此,孩子需要朋友。

小學四年級的時候,黎南和丁未成了同桌,兩人住得也近,於是關係非常好。進入初中後,兩人已經不在同一個班級了,但是他們依然延續了小學的友情。

從小學開始,黎南就經常邀請丁未來家裏一起寫作業,到了初中也如此。但有一天,丁未臨走前,黎南的媽媽卻對他說:“明年你們就要上初三了,學習就都緊了。所以,以後你們還是分開做作業吧。而且,黎南也要去上補習班,你不用再來了。”

丁未走後,黎南驚訝地問媽媽:“我什麼時候要上補習班了?”媽媽卻說:

“不這麼說,那個丁未還要來找你的。你看他學習那麼差,肯定考不上好高中。

你不要總跟這樣的人在一起,受他‘傳染’成績也掉下去了怎麼辦?我也是為你好,你可以去找你們班學習第一的同學玩啊!”

黎南一聽臉就沉了下來,他說:“媽,我和丁未是從小玩到大的朋友。他不就是成績差一些嗎?人還是很好的,你眼裏除了學習就沒別的嗎?”媽媽一聽這話也生氣了:“你怎麼能這樣跟媽媽說話?總之,我說不行就不行!不然我就去找他的父母,直接讓他們管好這孩子!”

黎南甩手就跑出了家,門被摔得咣咣響……父母在麵對孩子交朋友這件事情上,似乎特別堅信“環境造就人才”這條定律。許多父母都認為,如果孩子和學習不好的同學一起玩,甚至成為朋友,那自己的孩子一定也會被帶壞,學習成績也會下降。尤其是當孩子進入青春期的時候,父母更會擔心本來就叛逆的孩子,會被其他“壞孩子”帶得更不容易管束。

其實,孩子與人交往的時候,往往隻遵循一個原則:快樂。如果他感覺和其他的同學在一起,無論是思想,還是話語,都能“談得來”,而且玩樂也能玩到一塊兒去,那麼他就認為那個同學是他的朋友。

但是,父母的擔心也不是沒有道理。畢竟孩子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強的,愛玩也是他的天性,青春期的孩子也有了自己的想法,一旦他與一些品質惡劣的同學交往過密的話,他的學習態度將有可能會受到不利影響,他也許還會沾染上一些社會上的惡習。

所以,父母有必要教給孩子一些行之有效的交友之道,讓他明了一些交友原則。

從一開始,父母就要讓孩子心中有一個小小的標準,讓他學會選擇正確的朋友關係。當然,父母也應該給予孩子最起碼的信任,不要一看見孩子交朋友,自己就先緊張起來,生怕他交到什麼“壞朋友”。否則,父母這種疑神疑鬼的心理,會讓孩子,尤其是“叛逆期”的孩子反而更加“叛逆”。這樣一來,孩子可能真的會去交幾個壞朋友,來“挑戰”一下父母的權威。

另外,有的父母對於孩子異性交往的問題非常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