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幫孩子跨越青春的坎(2)(1 / 3)

邁進青春期門檻的孩子,想法開始變得越來越多,這個時候若是父母依然替他作出決斷,他可能就會覺得不舒服;若是父母的決定不合他的興趣,他更有可能會與父母反著幹。在父母看來,此時孩子的確也變得“難以管教”。

這個階段正是孩子思想發展的時候,對於他的興趣發展等事關成長的事情,父母可以參考他的建議,適當時候可以允許他自己判斷與選擇。父母千萬不要將自己的意願強加給他,不要代替他去選擇,更不要將自己過去未完成的夢想讓他代替自己去實現,不要讓孩子為實現父母的理想而犧牲自己的夢想。

培養孩子的獨立生存能力。

獨立生存能力是孩子自由的保障,而且獨立自主也是健康人格的表現之一。

孩子從小學會獨立生存的能力,對他將來的學習、生活、事業、家庭等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

所以,父母不要將眼光隻放在孩子的身體是否健康、學習成績是否優異上,更應該關注他能否在未來成為一個獨立於世的人,他的精神是否能獨立,他的人格是否能變得成熟。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能在社會上自立、自強,就是要讓他能經過錘煉,自我生存下去。

一定要記住,自由不是放任。

給孩子自由,父母也要握有幾個底線:孩子不能道德敗壞,不能不學無術,不能觸碰為社會、法律所不容的犯罪區域,等等。給他自由,並不是放任他隨便去做任何事情。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會有強烈的好奇心與反叛心,若是放任自流,一旦受到不良的影響,就很容易滑向罪惡的深淵。

溝通箴言

打開“籠子”,是為了讓孩子能有自由發展的空間。父母要能看到,每一個孩子都或多或少地具有不同的潛能,讓他自由發展,將會使他的能力得到發揮。而且,自由也是培養孩子各方麵能力的前提。合理適度的自由,對於孩子的成長是有益的。

“孩子,我為你驕傲!”

把握好孩子的心理需求,讓他體驗到成長的快樂

家庭教育是一個家庭中最重要的大事。而在許多家庭中,父母習慣於對孩子嚴加管教,整天隻知道叫孩子如何乖乖聽話,隻能這樣做不要那樣做。其實,這樣的教育方式是不妥的。

對孩子命令太多、要求太多,父母總說“你必須”、“你應該”,卻從來不考慮孩子內心的想法與感受。這樣的嚴格管束,也許一時孩子能感受父母的權威,聽進教導,但時間長了,他的心理需求被忽略得過久,就有可能出現與父母的期望完全相反的效果。

母親一直對兒子要求嚴格,從幼兒園到初中,她幾乎掌控了兒子所有的時間。有一天,14歲的兒子很嚴肅地對母親說:“你知道嗎?我壓抑了這十幾年了。我一直都是你手中的玩偶,你讓我幹什麼我就幹什麼,我是看你做母親的也不容易。但現在,我受夠了!在你的教育與安排下,我碌碌無為,我活得也不快樂。所以,從今以後,我要做我自己!”

母親一直認為自己為孩子創造了一個優越的學習條件,但現在,兒子的話讓她目瞪口呆。

後來,兒子果然從學校退學,並開始在家自學。母親震驚不已,她實在想不明白,為什麼乖了14年的兒子突然就這麼叛逆了呢?

為孩子安排好了一切,卻唯獨不願意聽他說說話,心理需求被忽視的孩子,他反抗也就在所難免。

日本兒童文學作家黑柳徹子曾經著有一本享譽國際的書《窗邊的小豆豆》,書中講述了她上小學時的一段真實的故事。

當時,她因為淘氣而被原來的學校開除,而在原來的學校,沒有人願意和她說話,就連父母也對她非常無奈。但當她來到“巴學園”的第一天,學校校長小林宗作就與她進行了第一次交談。

小豆豆興趣盎然地給校長講街頭賣唱的藝人,講完後,校長問她:“還有什麼要說的嗎?”小豆豆又開始談之前的學校。“還有嗎?”校長接著問,於是她又說起了自己的早餐。之後校長繼續問:“還有呢?”小豆豆又談起了自己的衣服。直到最後,校長問她:“還有嗎?”小豆豆搖頭:“沒有了。”整整4個小時,小豆豆才算結束了和校長的談話。

但就是這樣的談話,卻對小豆豆的一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後來,成功的小豆豆說:“校長對我的尊重,奠定了我一生成長和成功的基礎。”校長的尊重,是小豆豆黑柳徹子最終成功的基石。其實,校長不過就是滿足了她的心理需求而已。由此可見,孩子的心理需求不容忽視,因為那開除也許會影響他的未來發展。

所謂心理需求,就是行為主體自身按其思想、意願、情緒、正常需要而產生的內在需求。無論在哪一個年齡階段,人都會有不同的心理需求。而正處於成長期的孩子,更是需要父母能根據他的年齡特點以及性格個性,去滿足他的精神、文化以及情趣的需求。

孩子的心理需求,父母應該及時給予相應的滿足,那麼具體應該如何做呢?

仔細觀察,發現孩子的自身價值。

曾經有一個孩子在他的日記裏這樣寫道:“我知道父母是愛我的,但是我卻根本沒有感受到。說得殘酷一些,他們甚至都不尊重我。他們為了自己的名譽,為了自己的臉麵,讓我沒完沒了地學習。口中總說:‘你看你表哥,保送上的清華。’可那是我表哥,又不是我。我有我的優勢,但他們卻根本看不到。我討厭被拿來和別人比較,我也更加反感看見父母對別人充滿羨慕而又貪婪急切的眼神。”